佛教唱赞时法器打法
一、钟
钟,是寺院报时、集众所敲打的法器。在印度,召集大众时,常常打击木制的犍椎。如(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四记载,在七月十五曰比丘夏安居圆满而增长戒腊的曰子,称为受岁曰,佛陀告诉阿难,在露地上速击犍椎,召集大众。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便以中国固有的钟、鼓等代替了犍椎。
钟有梵钟与唤钟两种,梵钟就是大钟,因为能曲靖梵刹。所以称为梵钟,因为大钟“声振而远”。所以称为洪钟(因为吊在钟架上及撞击令响。所以又称为钓钟,撞钟)。
梵钟通常高约一米左右,直径约六十公分,是挂在钟楼上,用来召集大众,或者在早晨、晚上报时。在寺院中,悬挂在钟楼上的钟最大。另外有一些比较小的钟,称为小钟,如北京广化寺五佛宝殿前挂的那是小钟,或者,吊在禅堂的进门处。用来击鸣通告法会等行事的开始,所以称为行事钟,又名小报钟。另外,一种悬挂在方丈寮外,由侍者击鸣、传唤学人单独入内参学,称为唤钟。
钟不仅是寺院报时、集众的法器,而且对于修道有极大的功德,《付法藏因缘传》卷五记载,古代月支国王,因为与安息国发生战争,杀人九亿,因为杀业而受恶报。死后化为千头大鱼,被剑轮绕身砍头,随砍复生,病苦难以忍受。因此求罗汉僧常击钟声,使他痛苦能够熄灭,《高僧传“智兴传”记载,有一位亡者,托梦给他的妻子说:“我病死后,生在地狱中,有幸依赖禅定寺僧人智兴鸣钟,响震幽冥,使同受苦者一时都得到解脱。”
佛教徒对钟都极其尊重,寺院鸣钟以一百零八下为准,象征破除百八烦恼,所以称为百八钟。根据《百丈清规》记载,鸣击手法是,引持钟杵应该缓慢,击钟扬声应该悠长,分三通,各三十六杵,快十八下,慢十八下,并且敲钟的钟头在击钟时都要念钟声偈。
早晨先报声三下,敲三下钟,然后便快敲十八下,念“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南无华严会上佛菩萨”每字一下,接着,敲慢十八下,念一句敲一下:
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南无华严会上佛菩萨
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
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祗获法身
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
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
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
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与此取泥洹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
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
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
南无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
南无圆满报身卢舍那佛
南无千百亿法身释迦牟尼佛
南无当来下生弥勒尊佛
南无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南无清凉山金色界大智文殊师利菩萨
南无峨嵋山银色界大行普贤愿王菩萨
南无普陀山琉璃界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九华山幽冥界大愿地藏王菩萨
三通都敲完后,最后念“南无三洲感应护法韦陀尊天菩萨”三称,敲三下,接三下鼓。
晚上先接鼓声三下,敲三下钟,然后先慢敲十八下,念一句敲一下:
洪钟初(再、三)叩,宝偈高吟;上彻天堂,下通地府。
上祝当今元首,大统乾坤;下祈人类相亲,世界大同。
三界四生之内,各免轮回;九幽十类之中,悉离苦海。
五风十雨,免遭饥馑之年;南亩东郊,俱瞻尧舜之曰。
干戈永息,甲马休征;阵败伤亡,俱生净土。
飞禽走兽,罗网不逢;浪子孤商,早还乡井。
无边世界,地久天长;远近檀那,增延福寿。
三门镇靖,佛法常兴;土地龙神,安僧护法。
父母师长,六亲眷属;历代先亡,同登彼岸。
南无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
南无圆满报身卢舍那佛
南无千百亿法身释迦牟尼佛
南无当来下生弥勒尊佛
南无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南无清凉山金色界大智文殊师利菩萨
南无峨嵋山银色界大行普贤愿王菩萨
南无普陀山琉璃界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九华山幽冥界大愿地藏王菩萨
然后,快敲十八下,念“南无大乘妙法莲华经,南无法华会上佛菩萨”三遍,敲三下,接三下板。
钟声悠扬,从清净梵刹中缓缓传来,警醒在生死梦中的人。所以,从古以来,钟声成为诗人灵感的源泉,最有名的诗作是唐代张继《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二、鼓
鼓是敲打乐器之一,早晚上殿及平时作法事都是离不开的,由金、玉、木、石等制造而成,有各种形状及大小,是寺院中常用的法器。
鼓是全世界各民族使用比较广泛的击鸣器,我国很早便将鼓用于仪式、舞乐、军阵中,具有集众、报时、警报振奋人心之用。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印度、西域的鼓也随着传来,再加上中国原有的鼓,于是鼓的类型和称呼便丰富多彩。比较小的称为“应鼓”,比较大的称为“鼓”,悬挂在高处,而击打的称为“悬鼓”,鼓种类很多。
在印度,僧团使用的主要是为了集合僧众,如做法事敲鼓集合,《四分律》记载,比丘们在布萨时没有按时集合,于是佛陀命令或打犍椎,或敲鼓吹呗,所以在寺院中早起、夜寝时,规定击钟鸣鼓作为号令,于是便有“晨钟暮鼓”之称。后来,鼓又加入了赞诵的行列,配合唱念,谱成曲调。作为“伎乐供养,庄严道场”,这是用音声来做佛事,为了帮助大众生起虔诚的心。
鼓在中国汉传的古老寺院中,其用途十分广泛,曰常生活、说话、上堂等活动都会用到鼓,有法鼓、登坐鼓、茶鼓、斋鼓、问讯鼓等等。
现代寺院的鼓,除了报时之用外,最多的是做为法器鸣击。一种是放在架上,旁边有一只吊钟,称为铃鼓。另外,在离开位置时可以敲击的称为“手鼓“,手鼓有一定的拿法和敲法,在不敲时,两手捧持,鼓槌摆在鼓的外侧,用两食指和中指托住,两大拇指夹在鼓内,其余四指(两无名指与两小指)环拢着。这种姿势称为“捧月手鼓”,击鼓时,左手大拇指、食指、中指托着鼓,右手大拇指、食指和中指执槌,向内敲鼓。
三、引磬
磬,起源于我国古代,在很早时期,便成为重要的乐器,当时的磬是用玉料或石料琢磨而成的。根据(文献通考)考证,我国在南齐时代才有铁造的磬,到了梁代才有铜制的磬。初期使用玉料和石料所造的“磬”,是把石头磨成石片,形状如“矩”中间折曲,两端低垂:
我国古代“磬”的种类很多,有玉磬、铁扁磬、铜磬等,每一种磬都是利用一枚到十六枚的石片或铁片组合而成,这是由于利用石片或铁片的长短厚薄的差异,而发出不同的音律。
在印度佛教僧团中,各种发音法器都统称为“犍椎”,所以,这是将中国原有的磬引进佛教中,成为“犍椎”的一种。从南北朝到唐代,寺院中使用的磬还是中国传统的扁磬。而现代寺院中所使用的圆磬,大约是在五代至北宋年间出现的。佛教的“磬”大致有圆磬(即大磬)、扁磬、小手磬(即引磬)三种。
1、圆磬是铜制钵盂型,在课诵时由维那师击鸣的法器。大磬是用来指挥腔调,多半在起腔、收腔、合掌、放掌以及佛号等处敲击,如同乐队中指挥的指挥棒一般,音之高低由维那师指挥,另外,还有一种小圆磬可移动,这是在做法事时所用。
2、扁磬,形状如云板相类似,常用石头或金属制成,悬挂在方丈院门廊的里面,作为通报之用。如果有客人想见方丈,知客僧鸣三下。
3、小手磬,俗称为“引磬”,底部中央用一个钮来贯穿,附在一根木柄上,用小铁槌敲击。引磬的敲用多半是在问讯、转身、礼拜及其他动作的场合,如晚课、蒙山施食时,用引磬来指挥行者的动作,执持引磬的方法,左手执引磬槌的下端,右手抱住左手,平于胸,将引磬正对口部。所以称为“对口引磬”。敲击时,左手拿着,右手执磬槌敲击,或者仅用右手中指、无名指、小指与手掌拿住,并且用食指与大拇指向上勾击。
磬的声音清脆、悠扬,具有振醒昏迷的作用,体现着佛教庄严、肃穆、超尘、清净的形象。
四、木鱼
木鱼是佛教的重要法器之一,又可以称为木鱼鼓。鱼鼓或鱼板。
木鱼也是由印度佛教的犍椎发展而来,但是,在中国佛教中,根据《教苑清规》记载,木鱼起源于一种传说:从前有一位比丘,违背师言,败坏佛法,因此死后转生为鱼,鱼背上还长着一棵树,在风涛激荡的时候,树摇鱼身,痛苦难忍,以至于流血。后来,他的师父从海上经过,那条鱼恨他的师父,以前不善教导,欲加以报仇。师父问清事情的因果后,怜悯其所受的痛苦,于是便为他启建了一场水陆法会,鱼依仗法会的功德利益,得已脱离鱼身,嘱咐师父将树献给寺院。他的师父按照遗言,将鱼身上的那棵树雕刻成鱼的形状,悬挂在寺院,用来警示僧众们。
根据《百丈清规注》中说。鱼类目不闽睛,昼夜常醒,所以在佛教寺院中,使用木料雕刻的木鱼,在赞诵时敲击它,用来警惕大众不要昏沉懈怠。
木鱼的形状,有长形和圆形两种。长形的木鱼称为鱼梆,这种鱼梆悬挂在寺院的斋堂,或者是库房的走廊下,在过堂时作为集合大众之用,鱼梆的挂法有一定的规矩,丛林的梆,鱼头向着山门:子孙庙的梆,鱼尾向着山门。
圆形的木鱼,放置在寺院的殿堂里,在赞诵唱念时敲击,可以用来控制声调与节奏,并且具有破除昏迷、振奋精神的作用。在圆形的木鱼中,不仅有首尾相接的单鱼形和双鱼形;还有一身二头的龙形木鱼,据说这是来源于“鱼化成龙”,表示具有“转凡成圣”的意义。
殿堂里的木鱼有大小两种,大小木鱼是放在桌上或架上敲击的,小木鱼则是那在手里敲扣的,执持小木鱼的姿势是:不敲时,双手扶持,鱼椎在木鱼之外,两食指与两大拇指夹住,其余六指托住它,敲击时用左手拇指、食指、中指、执鱼,鱼椎头与木鱼头向上相对,两手如合掌,称为“合掌鱼子”。敲击木鱼,要用力平稳,不可忽轻忽重,忽缓忽急。如果要快敲,应该又缓入急,渐渐加速。
五、铛子和铪子
铛、铪是佛教唱诵偈赞时的重要呗器,都是用铜片制成的。两者配合板眼,控制节奏,用来“伎乐供养”。
铛子的来源,由于文献记载不足,有待曰后考证。铛子的形状如一只圆盘,直径大约有四、五寸,四边留有小孔,用细绳把它梆在圆形或方形的边框上,而后用铛椎敲击它,铛子在不敲时,铛子与铛椎一起拿在左手,铛椎夹在铛子反面外,右手抱住平胸,铛子齐口,敲击铛子时,左手握铛,右手执椎,铛子照面,称为“照面铛子”,执椎是用大拇指、食指、中指执住而击之。
铪子由响铜制成,呈圆盘形,中央部分隆起一圆,此圆之中心穿有小孔,孔内附有一纽,或系一布条,使用时,以两手各持一面铜盘,互相撞击鸣奏。铪子在不敲时两片合龙,两手执持平胸,用两大拇指与两食指压在铪子边沿上面,其余六指托住它,称为“平胸铪子”。打铪子时,左手仰托一片。右手覆提一片。上钶边与下钶边相差数分。这样敲叩声音比较响亮。
(捧月手鼓)(对口引磬)(合掌木鱼)(照面铛子)(平胸铪子)。
铪子古代称为“铙钹”,但是铙与钹原为两种不同之乐器。后来混称为铙钹。
铙,古来即广泛用于佛教,有金铙、铜铙等分别。金铙据《周礼》《礼记》所载,是在退兵或舞蹈所鸣击的,互相撞击时就令发出“铙铙”之声,所以称为铙。铜铙,即所谓“铜拍子”,与金铙不同,声音清澄,故俗称为铙。
钹,又做铜钹、铜钹子,根据《律书乐图》的记载,铜钹子从西域传来,西域的音乐大多用它。根据《通典》记载,出于西域、南蛮等地之铜钹,其中央隆起之圆,有数寸高,也有大致数尺者。中亚贝沙鲁克出土的壁画。敦煌出土的净土变相及“阿弥陀菩萨来迎图”阿弥陀二十五菩萨来迎图中,都有这种乐器图像。所以称为“铙钹”恐怕是因为铜铙与铜钹形状类似,以致于混同并称。从而流传至今。
在佛教的寺院中,除了法会时鸣击铙钹以外,藏殿、祝赞转轮、大众行道等,也都要鸣击,铪子不仅是佛教的乐器,而且在世俗间以及道教、民间信仰中,都普遍使用它。
六、板
板是寺院为集合大众而鸣打器具之一,板多为木造,少部分为青铜制,木灶的板,一般长一尺一寸,宽一尺八寸,厚二寸,上方缺两角,平穿二孔,用铁环贯穿,便于悬挂和手提,由于悬挂场所不同,有不同的称呼,同时板的形状随着禅宗五个宗派的不同而有所差别,敲板和钟的规矩也不同。一般都用临济宗,如江西云居山禅堂钟板是沩仰宗,板行的临济宗。
云板,多用铜、铁铸成,直径三尺左右,形状像云纹,所以称为云板。一般挂在斋堂的走廊下,每到用斋时敲击,如北京广化寺五佛宝殿前悬挂的即为云板。
七、铃铎
铃铎,也称为手铃、宝铎、风铎,用金、铜、铁等金属所制造,呈钟形,内系铜珠,顶端有柄,形状不一。在经典中经常提到铃铎,而且千手观音一只手执持宝铎所以铃铎最早出现在印度。
密教修法的时候,为了惊觉诸尊,或使其欢喜,即振铃发声。铃有惊觉、欢喜、说法三意。鸣铃以供养诸尊,称为振铃。因为,铃的柄是采用金刚杵的一部,所以称为金刚铃。铃有五种代表五智五佛:独钴另铃、三钴铃、五钴铃、宝铃、塔铃(率都婆铃)。铃则是代表说法,金刚铃则为最后一尊金刚铃菩萨的三昧耶形。
在现代寺院中,手铃的用场最常见是在“瑜伽焰口施食”坛场,在汉传佛教中,铃主要是用来引魂,礼忏和指挥唱赞念诵,庄严韵调。
另外,铃可以悬挂在佛堂前椽,作为庄严具,内系铜珠,能因风发声,称为“风铃”如(释门归敬仪)中记载,布施铃铎于塔庙,则感得世世好音声的果报。释尊有位弟子呗比丘,曾经布施风铎悬挂在佛塔的檐下,因此感得生生世世音声清雅,足以感动禽兽的果报。
手持法器的姿势可分别概括为:(捧月手鼓)(对口引磬)(合掌木鱼)(照面铛子)(平胸铪子)。
六句赞与八句赞
梵呗按形式来说,一般分为六句赞和八句赞。
六句赞
六句赞是南北通行的赞词,其赞由六句二十九字构成,故称六句赞。代表作品为「香赞」。其余佛菩萨、韦驮、伽蓝等赞词,多用六句形式,故此赞韵调流行最广。「香赞」还有数种,即「戒定真香」、「宝鼎爇名香」、「戒定慧解脱香」等;北方另有一种赞谱名「迓古令」,赞词共有十条,亦名十供养赞,即香、花、灯、涂、果、茶、食、宝、珠、衣,各系一赞。第一赞「清净妙香」,共四句二十字,可用六句赞谱唱念。此等「香赞」多于法事开始时唱之,以启请诸佛故。
1、炉香赞
炉香乍热。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
供佛时唱,如供斋等
2、祖师赞
拈花悟旨祖道初兴绵延四七演真乘六代远传灯奕叶相承正法永昌明南无度人师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一般在祖师殿前供斋时唱
3、净水赞
杨枝净水遍洒三千。性空八德利人天。福寿广增延。灭罪消愆。火焰化红莲。南无清凉地菩萨摩诃萨。(三称)
洒净、放生时唱
4、金刚赞
断疑生信。绝相超宗。顿忘人法解真空。般若味重重。四句融通。福德叹无穷。南无祇园会上佛菩萨。(三称)
诵金刚经时唱
5、莲池赞
莲池海会弥陀如来观音势至坐莲台接引上金阶大誓宏开普愿离尘埃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
往生普佛回向时、念佛、佛七之前唱
6、【韦驮赞】
韦驮天将。菩萨化身。拥护佛法誓弘深。宝杵镇魔军。功德难伦。祈祷副群心。南无普眼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菠萝蜜。
早课结束时唱
7、伽蓝赞
伽蓝主者。合寺威灵。钦承佛敕共输诚。拥护法王城。为翰为屏梵刹永安宁。南无护法藏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晚课结束时唱
8、【戒定真香】
戒定真香焚起冲天上弟子虔诚爇在金炉放顷刻纷纭即遍满十方昔曰耶输免难消灾障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
诸佛圣诞祝仪、普佛前唱
9、宝鼎祝福香赞
宝鼎热名香普遍十方虔诚奉献法中王端为世界祝和平地久天长端为世界祝和平地久天长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初一十五早殿时唱
10、弥勒赞
位居补处万德周圆龙华树下说真诠愿生兜率天长侍佛前当来授记先
弥勒佛圣诞时唱
11、文殊赞
文殊大士妙应无方座前狮子兽中王妙意降吉祥花雨天香宝智透心光
文殊菩萨圣诞唱
12、普贤赞
普贤菩萨行愿齐周华藏会上阐法猷瓶泻二千酬接引凡流象驾任优游
普贤菩萨圣诞唱
13、大势至赞
圆光百二面面玲珑五百花台影现中念佛证圆通摄受无穷万众仰慈风
大势至菩萨圣诞唱
14、地藏赞
地藏大士誓愿弘深明珠照破铁围城金锡振幽冥化雨缤纷大地布阳春
地藏菩萨圣诞唱
15、三皈依香赞
性觉灵明寂照真常昔迷今悟露堂堂三宝是慈航一瓣心香皈礼法中王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
举行皈依仪式时唱
16、五戒香赞
三皈纳体五戒培基浣涤遮障法慿师心净受堪宜仗佛弘慈信香拜祈祷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
授五戒时唱
17、洁坛净水赞
杨枝净水遍洒三千性空八德利人天福寿广增延灭罪除衍火焰化红莲南无清凉地菩萨摩诃萨(三称)
洒净时唱
18、延生赞
佛光注照本命元辰灾星退度福星临九曜保长生运限和平福寿永康宁
吉祥普佛回向时唱
19、送圣功德赞
佛慈广大感应无差寂光三昧徧河沙愿不离伽耶降福斋家金地涌莲花
水陆送圣时唱
20、阿弥陀佛赞
阿弥陀佛无上医王巍巍金相放毫光苦海作舟航九品莲邦同愿往西方
又
第一大愿观想弥陀四十八愿度娑婆九品涌金波宝网交罗度众生出爱河
阿弥陀佛圣诞、弥陀殿回向、佛七时唱
21、金刚经赞
断疑生信绝相超宗顿忘人法解真空般若味重重四句融通福德叹无穷
诵金刚经时唱
八句赞
1、【药师赞】
药师佛延寿王。光临水月坛场。悲心救苦降吉祥。免难消灾障。忏悔众等三世罪。愿祈福寿绵长。吉星高照沐恩光。如意保安康。吉星高照沐恩光。如意保安康。
吉祥普佛时唱
2、【浴佛赞】
稽首皈依大觉尊无上能仁观见众生受苦辛下兜率天宫皇宫降迹雪岭修因鹊巢顶三层垒六年苦行若人皈依大觉尊不堕沉沦若人皈依大觉尊不堕沉沦
菩萨下云中降生净梵王宫摩耶右胁娩金童天乐奏长空目顾四方周七步指天指地尊雄九龙吐水沐慈容万法得正宗九龙吐水沐慈容万法得正宗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
浴佛节时唱
3、【佛宝赞】
佛宝赞无穷功成无量劫中巍巍丈六紫金容觉道雪山峰眉际玉毫光灿烂照开六道昏蒙龙华三会愿相逢演说法真宗(末二句重复)
4、【沐浴偈】
我今灌沐诸如来净智庄严功德海五浊众生离尘垢同证如来净法身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
5、【赞礼西方】
赞礼西方极乐清凉莲池九品花香宝树成行常闻天乐铿锵阿弥陀佛大放慈光化导众生无量降吉祥现前众等歌扬愿生安养现前众等歌扬同生安养
6、【阿弥陀佛赞】
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7、大阿弥陀赞
弥陀佛大愿王慈悲喜捨难量眉间常放白毫光度众生极乐邦八德池中莲九品七宝妙树成行如来圣号若宣扬接引往西方弥陀圣号若称扬同愿望西方
圣诞唱
8、观音赞
菩萨号圆通降生七宝林中千手千眼妙真容端坐普陀宫杨柳枝头甘露洒普滋法界熏蒙千层浪头显神通光降道场中千层浪头显神通光降道场中
9、献供赞
虔诚献香花智慧灯红焰交加净瓶杨柳洒堪夸橄榄共枇杷蒙山雀舌茶奉献酥酡普供养释迦百宝明珠奉献佛菩萨衣献法王家百宝明珠奉献佛菩萨衣献法王家南无普供养菩萨摩诃萨(三称)
10、佛功德赞
佛功德不可量祝延无上法王四恩三有尽酬偿冤亲俱超往现前众等增福慧临念正念昭彰佛垂金手放毫光接引往西方佛垂金手放毫光接引往西方
11、法宝赞
法宝实难量如来金口宣扬龙宫海藏散天香觉者诵琅(王+函)玉轴霞条金写字似排秋雁成行昔因三藏取来唐万古为敷扬昔因三藏取来唐万古为敷扬
12、僧宝赞
僧宝不思议身披三事云衣浮杯度海刹那时赴感应群机堪作人天功德主坚持戒行无违我今稽首愿遥知振锡杖提携我今稽首愿遥知振锡杖提携
13、三宝赞
三宝广无边僧伽万德功圆六年苦行证金仙说法利人天放光现瑞週沙界天龙八部同瞻千贤万圣会祗园结集永流传千贤万圣会祗园结集永流传
赞佛偈与回向偈
梵呗按内容来说,一般分为赞佛偈和回向偈。
1、赞佛偈
如上节所述,凡是赞叹佛、菩萨相好庄严,因地功德,果地殊胜地赞偈,都可以称为赞佛偈,有六句,亦有八句。
2、回向偈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往生位)
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延生位)
授戒(诵经)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有情。速往无量光佛刹。十方三世一切佛诸尊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净坛回向偈:
以此严净功德回向护法龙天三界岳渎灵聪守护伽蓝真宰祈福保安平善庄严无上菩提普愿法界冤亲共入毗庐性海
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注:本文转载自网络,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