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四大师
中国佛教史上,历代高僧辈出,他们的教化风范,不但名重当时,且为后世立下榜样。明朝末年,有四位德学兼备、行仪可风的高僧,世称明末四大师。
一、憨山大师
名德清,字澄印,号憨山,安徽全椒人,十二岁从金陵报恩寺永宁和尚诵习经教,十九岁出家受具足戒,并至栖霞山从法会和尚受禅法。同年,听无极明信和尚讲“华严玄谈”,至十玄门“海印森罗常住”处,恍然了悟法界圆融无碍之旨。翌年,于禅七中开示“审时念佛”公案,从此参究有得。
万历十一年,讲“华严玄谈”,听者近万人,朝野同尊。并曾刺血书写《华严经》,以报父母恩,神宗嘉赞其行,赐下金纸。
万历二十八年,后南韶道祝和尚请入曹溪,重开祖庭,选僧受戒,设僧学,订清规,而大振祖风。三十一年,因受紫柏大师冤狱之累,遣戍雷州,三十四年大赦,再回曹溪。然因复修南华寺大殿事,又被诬私用净财,乃船居芙蓉江待讯二年,大病几死。四十二年,太后崩殂,恩诏许还僧服,后结庵五乳峰下,专志净土念佛。
师之思想融合禅及华严,主张禅净双修、三教合一。著述甚丰,有《楞严经通议》《华严经纲要》《圆觉经直解》《般若经直解》等。熹宗天启三年示寂,世寿七十八,世称憨山大师。此尊称起因于师游五台山时,见北台憨山奇秀,故取为自号。又因仰慕清凉澄观大师的为人,因此自字澄印。
二、紫柏大师
名真可,字达观,号紫柏,世称紫柏尊者。江苏吴县人,年轻时游侠江湖,除暴安良。十七岁于虎丘云岩寺投明觉和尚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入武塘景德寺闭关三年。
万历元年(一五七三年)至京师,亲近华严宗匠偏融九年,又从禅门老宿笑岩参学。因有感过去梵夹本的《大藏经》阅读不便,于是在五台山,以明代《北藏》为基础,参考明代《南藏》,创刻《方册大藏经》,四年后,移至径山寂照庵继续刊刻,因此称为《径山藏》。
大师出家后律己甚严,始终如一。在他住持潭柘古寺时,一日,有一多年未见的挚友来访,与大师相谈甚欢,直到用餐时,话兴仍浓,因此不经意地拿起筷子就吃,等到吃了几口以后,方才想起适才忘记饭前供养,大师于是亲自授杖,自己伏地命执事僧痛打三十下,并借此告诫大众说:“众生无始习气,如油入面,牢不可破,如不痛打责罚,不易调伏也!”
大师与憨山交谊甚笃,两人曾共议续修《大明传灯录》,以振禅风。惜因憨山大师被诬私建寺院,贬谪至广东雷州,终使此愿未能完成。师于万历三十一年因朝廷发生内斗,忌者趁机陷害,遂蒙冤下狱,审定死罪。师闻之,神色自若,曰:“世法如此,久住何为?”乃诵偈云:“一笑由来别有因,哪知大块不容尘;从兹收拾娘生足,铁橛花开不待春。”诵毕,端坐闭目而逝。世寿六十一,法腊四十一。
三、莲池大师
净土宗第八祖,杭州仁和人,名祩宏,字佛慧,号莲池。幼习儒学,十七岁举诸生,以学行称著。因受邻人影响,寄心净土,每书“生死事大”四字于案头,以自警策。
三十二岁时,依西山无门性天和尚出家,就昭庆寺无尘玉律师受具足戒。不久,寻参四方,以游方为务。隆庆五年(一五七一年),入杭州云栖山,居山中废寺,精修念佛三昧,教化远近,衲子云集,遂成丛林。
万历十二年(一五八四年)著《往生集》三卷;三十年,撰《楞严经摸象记》一卷。当时戒坛久禁不行,师令求戒者具足三衣,而于佛前受戒,以为证明。又制定《水陆仪文》及《瑜伽焰口法》,以济幽冥之苦;于城内外开放生池,撰《戒杀放生文》,以诫害物。毕生倡导持名念佛,痛斥狂禅,力阐禅净双修,亦重视经教。晚年疾发,益勤净业,书《三可惜》《十可叹》以督徒众。万历四十年示寂,世寿八十一,世称云栖和尚、莲池大师。
四、藕益大师
净土宗第九祖,名际明,字藕益,号八不道人,吴县木渎人。少习儒学,曾撰辟佛论数十篇。十七岁时,因读莲池大师之《自知录》及《竹窗随笔》,始悟己非,尽焚所著。二十岁时诵《地藏菩萨本愿经》有所感而发出家之心。二十四岁从憨山大师的弟子雪领剃度,改名智旭。
二十六岁受菩萨戒,翌年遍阅律藏,偶罹病将危,乃专意求生净土。三十岁时,深切体察宗门之流弊,从此决意弘律。三十二岁,欲注《梵网经》,作四阄于佛前,拈得天台宗之阄,乃详究天台教理。
师为人严峻精到,厌弃名利,固持戒品,弘扬律藏。生平以阅藏著述为业,综学法相、禅、律、华严、天台、净土诸宗教义,尤重天台宗,并主张佛、道、儒三教一致。尤其鉴于当时佛教中门户分歧,因此力求诸宗调和。他的思想总结为三学摄归一念,以念佛总摄佛陀一代时教。清代以后,台家讲教多以师之经论经疏为依据,形成“融合禅、教、律而归入净土”之灵峰派,延续至今。
清顺治十一年(一六五四年)一月示寂,世寿五十七,世称灵峰藕益大师。
师博通经教,学宗天台,并通华严、法相。对内融会性、相、禅、净;对外调和儒、佛,圆融真俗二谛。但因感于正法衰替,实乃律学久废之故,因此发愿一生以弘律为己任。二十六岁时已受菩萨戒,发奋遍览大小律藏,奠定了律学基础。而其自身更是持戒严谨,是一位德行高超的比丘,一生对佛教清净宗风的振兴,实有不可磨灭的功劳。
阅览高僧风仪,可以激励佛子道心,因此,学佛除了阅藏读经之外,实应多多阅读高僧传记。
注:本文转载自慈庄法师,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