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不可不读的五大理由
予少时见前贤辟佛,主先入之言,作矮人之视,罔觉也。偶于戒坛经肆②,请数卷经读之,始大惊曰:“不读如是书,几虚度一生矣!”今人乃有自少而壮而老而死不一过目者,可谓面宝山而不入者也。又一类,虽读之,不过采其辞,致以资谈柄、助笔势,自少而壮而老而死不一究其理者,可谓入宝山而不取者也。又一类,虽讨论,虽讲演,亦不过训字销文、争新竞高,自少而壮而老而死不一真修而实践者,可谓取其宝把玩之、赏鉴之、怀之、袖之而复弃之者也。虽然,一染识田,终成道种。是故佛经不可不读。
有一类人,虽然也对佛经的义理进行讨论,或对人讲演,但只是凭肤浅的认识对着佛经释字销文,或妄自标新立异,以显高明,这些人自少年到壮年到老年一直到死,从来不曾依着经教去真修实践,可说是把取到的宝物当作玩品鉴赏,有时抱在怀中,有时拿在手里,然后又把宝物丢弃了。
有一类人,虽也读过佛经,但只是为了采摘佛经中的优美辞句,来充实自己谈论的资料,或用于写作,助长文章的笔势,这些人自少年到壮年到老年一直到死,从来没有认真地去探究佛经的义理,可说是进入宝山而不知取宝。
这些人读过佛经虽没得到实益。可是,只要一入阿赖耶识田中,终能成为得道种子,所以说佛经不可不读。
一、专注力提高
读佛经,可默念也可出声阅读,小声大声根据自已感受舒服为佳,这样心、眼、口一并到位,来不得半点含糊,自然心里的杂念,就随之都被屏蔽掉,两耳两眼一口一心都倾注于经本上了。
二、调心并益养气质
心止如水,不急不燥,自然心情平静安详,气血通畅。中医古来一向讲求调心才可养性,其实读经的过程就是调心的过程,让浮燥之气降下来,专注不乱,就如同参禅静坐一样,安神守一,无论哪种形式,都是修持的好方法。
在中医的养生论中,就有一种说法,提倡人们尤其是老人多读经,其实读经还可以开发智力,活动脑细胞,防止老年痴呆症的出现,同时放松精神,缓解压力,这是一种很好养生保健方法,目前在日本很被一些老人所推崇,而国内也在有一些学校在针对儿童进行早期的读经启蒙教育,只是读经的内容不限于佛经罢了。
三、记忆力提高
诵读佛经与默看浏览是两种不同的阅读方式与感受。默看注重眼睛的浏览过程,会随着时间很快忘记。而诵读出来,所记忆的内容远远久于默看,也许就是因为上面所讲的专注力提高了,一心一用,自然记忆力也就提高了。
四、待人接物态度提高
心境变化了,外在的表相也就会随之变化,因为读经的过程中,诸多的启示、智慧也会在潜移默化的感染着你,无形中让人变得更随和、亲近、不做作,自然积极的变化也就更成就了自身的进步,一个良性循环就开始运行了。
在中国古代,读经,抄写经文,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它早已被文人、士大夫以及幼学童子、书生所接受,绝不是出家人或是修行者才有的“专利”。无论作为学佛者,还是没有任何信仰的普通人;无论年长的老人还是年龄尚小的儿童,读经无疑都是一种非常好的益智、增慧、健脑的活动。
五、恭敬心提高
佛法是高于一切世间法的学说,只有佛法才可以真正从根本上阐述清楚宇宙及人类的真相。同样,佛陀的每一句话或是每一个故事,都是针对人自身存在的问题而宣讲的,它不是空穴来风,所以弥足珍贵,佛法难闻也就在于此。
对于佛经,我们是不能如看杂志小报一样的态度轻慢的对待,找一个舒适的姿势,或躺或卧或陷在沙发中,随意翻看或是甩在一边,那都是不妥当的行为。
恭敬经书,恭敬文字,恭敬圣贤、师长,也就是恭敬佛陀、恭敬佛法,以此恭敬心才可以真正从每一个文字当中吸取佛法的滋养与智慧。
你能相信,一个对老师不敬的人,他可以得到老师的教诲吗?一个对知识不敬的人,他可以学好文化吗?所以延展这个恭敬心,我们也可以变得更谦逊平和,心静如水了。
为什么我们不能把读经视为生活中不或缺少的事情呢?我们吃饭是不可缺少的,因为我们充满食欲以及肉体的需求,难于放手。那么读经有一天是否也能变为我们生活中不能罢手的欲望呢?想毕那时的佛法就真的成为我们生活中不折不扣的精神食粮了。何来福慧双修,何来福慧双得?这样一种简单易行的善法,却在我们眼下被忽视……
对于佛法的认识与学习,难在于我们没有真正发现它的珍贵与殊胜,所以忽略它,质疑它。大道至简至易,真无需踏破铁鞋寻觅,其实只在心念间了悟罢了。
注:本文转载自乐婵,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