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愿一定要回许愿的地方吗?
在佛前发起一个心愿,并且祈请诸佛菩萨加持护佑,这和吹灭生日蜡烛许个愿,或是在一般民间信仰的神明面前许个愿不一样。
“许愿”是把自己的愿望寄托于佛菩萨,想象靠冥冥之中的神秘力量来帮助自己实现愿望,这种含糊不清的想法就是“迷信”,不明白为何而信,迷迷糊糊的信。“发愿”是主动发诸自心的志向,并且在这个愿力的引导下去实践,靠自己的努力:
祈愿身体健康时,不如想想,有了健康的身体要如何生活?是继续饮食无度、熬夜挥霍,还是用来听闻正法,让自己的生命品质升一次级?
祈愿事业顺利、财源广进时,不如想想,怎样的财富来得心安,有了财富要如何使用?是只进不出,还是勤修供养、布施众生?
祈愿求得姻缘时,不如想想,爱情到底是什么?是想要得到一个爱自己的人,还是已经准备好了将爱、时间和精力布施给那个他/她?
佛法不讲“许愿”,而讲“发愿”;同样地,佛法也不讲“还愿”,而说“行愿”。
佛菩萨不是万能的神灵,而是指示觉悟之道的智者。拜佛是对老师的感恩和尊敬,是提醒我们敬畏与追寻真理、收敛内心妄想、勿忘天下苍生。一般对佛法不理解的人所执着的“只要在佛菩萨面前说出自己的心愿,就能寄希望于佛菩萨帮我去实现”,这种想法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更不符合因果的道理。
应当知道,众生的每一个际遇,都是由于自己的造作,别人无法代替自己去努力。愿不是许给佛菩萨去帮忙实现的,而是自己的心、理想、目标,发愿是行为的动力和向导,依愿而行是实现目标的唯一途径。
所谓行愿,就是依照所发的愿,去行持,去努力。随着你的不懈行愿,佛菩萨可以加持你实现善愿,却无法直接将无因之果提供给你。在发愿和行愿的过程中,佛菩萨的加持是助缘,而你自身的努力才是结果之因。
明白了这个道理后,我们再来看“如果没去还愿,菩萨会不会怪罪我”这一问题,便会觉得有些好笑:难道菩萨的心胸就那么点儿吗?
世人最大的问题就是“颠倒妄想”,我们常常把把凡夫的喜怒哀乐强加到诸佛菩萨身上,用自己的想法去“套路”。比如,套用世间人情往来的想法,供的香火越多,代表自己“礼数”越全,佛菩萨的“保佑”就一定越多。套用托人办事要表谢意的想法,认为事成之后必要以某种方式“还愿”,否则诸佛菩萨要怪罪自己忘恩。套用世间长辈或师长与自己的相处模式,如果自己的修行没做好,佛菩萨会失望、会生气、会放弃自己……
拜托别人帮忙,成功后一定少不了感谢,这是为人处事的基本礼貌。还愿,这是民间约定俗成的说法,佛教里面原本并没有这个词汇。在佛菩萨面前发下的心愿实现了,有感恩之心当然很好。
如果条件允许,回到当初的那尊佛像前再次虔诚跪拜那是最好。佛菩萨无处不在,所谓一定要回到许愿处对原来那尊菩萨还愿的说法,是以世俗心态来揣度佛菩萨,佛菩萨岂会如此狭隘呢?所以,随因缘到附近的寺院去当然也是可以的。
与各路天神不同,佛菩萨早已断除一切贪嗔与烦恼,只有无限慈悲,利益众生也是无条件的。佛菩萨本身不需要我们的感谢,因此即使忘记还愿,也不会有什么降罪之说。
每年或每个香期拜佛,其实不是和佛菩萨的约定,而是我们与自己的约定。因为凡夫就是容易心性不定、朝三暮四,为自己做个约定,定期礼佛的目的是提醒自己不忘初心,坚定信心。只要你信心不退,在实在来不了寺院的情况下,在家礼佛也是一样的,诸佛菩萨无处不在。
所谓的“还愿”也是这样,佛菩萨不会贪图你的“报答”,但我们依然要有感恩之心,若因缘暂不具足,无论在哪里行善、诵经、布施、供养……都是可以的,你的虔诚之心才是最好的报答。
发愿持斋、发愿诵经功课,目标没有完成?也问问自己,是谁的损失?做一分对自己就有一分的利益,没有全部完成,佛菩萨不会惩罚我们,但我们内心会有自责难过。如果这样,自己惩罚自己,甚至因为觉得自己做不到而逐渐放弃,这就是本末倒置了。
遇到这种情况,进行忏悔即可,切不可对自己失去信心。下次可以按照自己的能力,先定少一点任务,比如先持斋一个月,完成后一定会生欢喜心、信心、增上心。调整几天,再来持斋一个月,不要强扭着自己,一下子用力过猛,容易受伤。
关于“许愿”与“还愿”的两篇文章,已经将佛法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介绍给了大家。概括来说,佛法修行看重“信愿行”,就是强调要有信念,有愿力,更要有行动。有些事情,自己还不自信,希望用外在的帮助来给予自己安全感,这是人之常情。通过向佛菩萨祈求,增强了信念和愿心。
接下来,就要看人的实际行动了。佛菩萨的护佑是增上缘,尽管愿力广大无边,也无法逆转因果规则。事情的成就不但要看各人往昔的业力果报,也需今生的善行积累善因,才能成就善果。
那么,在发愿之后应该如何去行愿呢?这就需要深入经教去学习佛法啦,以佛陀的言教来规范我们自身的行持,以正信和正行帮助我们尽快实现自己所发的大愿!
注:本文转载自网络,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