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学佛入门须知
-
衣襟是什么样的供具?
衣襟,是盛花的器具。在西方极乐世界的大众,他们一天的生活除了念佛、念法、念僧以外,还有经行等其他工作。早上也会和我们一样,用衣的前襟兜起香花供物,然后飞行到其他佛国去供养佛,就如现在的人,也要把供品放在篮子里提著去拜佛,自然就庄严了。
-
佛教法器铛子与铪子的功能是什么?
佛教的赞偈是有板眼、带节奏的。敲铛子代表一板三眼,即一个板有三个小节奏,四分之四、二分之四,所以需要铛、铪、木鱼来表现节奏。速度要快、要慢,在于铛子,它能带动大众的快慢;但是快,也有一个限度及标准,就如唱歌,可以唱快、唱慢,铛、铪配合板眼敲打,便可以庄严节奏。
-
拂尘是什么?
拂尘,又称拂子、麈尾。乃将兽毛、麻等扎成一束,再加一长柄,用以拂除蚊虫,称为拂子。戒律中允许比丘执持拂尘,以拂除蚊虫的侵扰,然禁止使用如「白拂」等,以较为华美贵重之物所成的拂子。经典中屡有菩萨或长者手执白拂的记载,如佛陀上忉利天为母说法归来时,梵天尝执白拂,侍佛之右。
-
佛龛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
龛原指掘凿岩崖为空,以安置佛像之所。据《观佛三昧海经》卷四记载,一一之须弥山有龛室无量,其中有无数化佛。《大毗婆沙论》卷一七七记载:底沙佛至山上,入吠琉璃龛,敷尼师檀,结跏趺坐,入火界定。现今各大佛教遗迹中,如印度之阿旃塔,爱罗拉,我国云冈、龙门等石窟,四壁皆穿凿众佛菩萨之龛室。后世转为以石或木,作成橱子形,并设门扉,供奉佛像,称为佛龛;此外,亦有奉置开山祖师像。
-
法器的功能分类
法器的种类有好几种,依功能来分类:第一种是引导唱诵节奏,让大众跟随法器整齐唱诵,如引磬、木鱼。第二种是报时的法器。丛林裡人众很多,要让大家知道什么时间到了、要做什么,或临时集会等,就使用钟、鼓、磬、云板、鱼梆等法器为讯号。又如晨钟暮鼓,表示一天作息的开始与结束。钟声有警醒、警戒的作用,即使是鼓声也是乱中有序,鼓声中带有节奏,能让修行的人在精神、毅力上,随著声音、节奏有所关联。
-
禅门法器:曲彔
曲彔是椅子的一种,常见于禅宗公案中。原来是胡椅的俗称。又称为圆椅、交椅、参椅。其形状弯曲,有四脚,两脚交叉,有椅背;因为其形状屈曲,所以名为曲彔,乃是指其刻木屈曲的样子。后来“曲彔”一语亦被用于指称床,如《云门文偃禅师语录》卷上中说:“诸方老秃奴,曲木禅床上座地,求名求利,问佛答佛,问祖答祖,疴屎送尿也。”《大明高僧传》卷六中也说:“二十年来坐曲彔床。”在《普灯录·应庵华禅师章》中说:“虎丘忌日,拈香曰:‘平生没兴,撞著这无意智老和尚,做尽伎俩,凑泊不得。从此卸却干戈,随分著衣吃饭。
-
古代比丘生活器具:净瓶
净瓶(梵名kalasa),指以陶或金属等制造,用以容水的器具,为比丘十八物之一,盛水供饮用或洗濯,又称水瓶或澡瓶。在《敕修百丈清规》中说:“净瓶,梵语捃稚迦,此云瓶。”《释氏要览》中说:“净瓶,梵语军迟,此云瓶,常贮水随身,用以净手。”
-
古代比丘生活器具:尼师坛(坐具)
尼师坛(梵nisidana),比丘六物之一。即坐卧时敷在地上、床上或卧具上的长形布。乃坐具之梵语音译,又作尼师但那、巴师但娜、(左宁右页)史娜曩。意译又作敷具、坐衣、随坐衣、衬卧衣,略称具。《五分律》卷九中记载,尼师坛是护身、护衣、护僧之床耨,故制之。《十诵律》卷十八中说,未敷尼师坛不得坐卧于大众之卧具上。
-
舍利、舍利塔、舍利容器
舍利(梵语sarira),即死尸、遗骨之意。又作实利、设利罗、室利罗。意译体、身、身骨、遗身。通常指佛陀之遗骨,而称佛骨、佛舍利。《金光明经》卷四中说:“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安置佛舍利之宝塔,则称为舍利塔;安置佛舍利之瓶,称为舍利瓶。在《浴佛功德经》中,将舍利分为二类,1、生身舍利,又称身骨舍利,即佛之遗骨。2、法身舍利,又称法颂舍利,即佛所遗之教法、戒律,而以舍利比喻之。卷四十则分为三类:1、骨舍利,其白色。2、发舍利,其色黑。3、肉舍利,
-
置物用的法器:经箱
经箱是指收藏经典之箱。收藏卷子本的用具中有“经帙”,这是像竹帘一般将卷子卷起,分为布制与竹制。敦煌的卷子布,是在方形布的一角附以绳带。经典依其装方式,可分为“卷子本”与“册子本”,经箱除了经帙之外,同时也收纳卷子本与册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