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佛教人物

康僧会

1353404409PDl3qLtH_s.jpg

康僧会

  康僧会,三国时期僧人,西域康居国大丞相有一个大儿子,单名叫会。他不恋富贵,看破红尘,立志出家当了和尚,人称“康僧会”,康僧会秉承佛旨,来到中华弘传佛法,广结善缘。他不仅精通佛典,而且「天文图纬,多所贯涉」。他于公元247年来到三国时的东吴。他在建业(当时东吴的都城)建立寺庙,供奉佛像弘扬佛法。不久受到孙权的信敬,并为他建佛塔,造佛寺。是继支譧之后在江南传教的人。

本名 康僧会 逝世时间 280年
所处时代 三国时期 主要作品 译编有《吴品》(亦谓《小品般若》)、
出生地 康居   《六度集经》共二部14卷

  康僧会(?-280年)祖籍康居,世居天堂师,随其父经商移居交趾。10余岁出家。吴赤乌十年(247年)到建业(今江苏南京)设像行道,孙权为其建建初寺,史称此为江南有佛寺之始。

译编

  康僧会在建初寺译编有《吴品》(亦谓《小品般若》)、《六度集经》共二部14卷,又传泥洹呗声,注《安般守意》、《法镜》、《道树》三经。吴天纪四年(280年)四月于建初寺无疾而终。

  康僧会边传教边翻译《六度集经》和《吴品》两部佛经,还注释佛经。他的佛学撰著(释经)比其译经影响更大,他曾注《安般守意经》、《法镜经》、《道树经》三经,并为作序。佛教史中评价他的经注和经序“辞趣雅赡,义旨微密,并见重后世”,现代著明佛教学者汤用彤先生认为康僧会“生于中国,深悉华文,其地位重要在撰述,而不在翻译”。

  康僧会还是中国佛教史上最早有佛,道,儒三家思想的僧人。这一点可以在他所注释的佛经上见到。

传记

  吴大帝孙权赤乌十年(247年),都城建业来了个形貌齐古的胡僧,营立茅茨,设像行道。当时江左佛法还处在初级阶段,百姓都不知道沙门是怎么回事,所以有司向朝廷上奏说:“有胡人入境,自称沙门,容服非恒,事诮检察。”孙权见奏,略一沉思,便说:“西汉明梦神,号称为佛,彼之所事,岂其遗风耶?

  于是孙权召来胡僧,询知名叫康僧会,问他有何灵验,康僧会:“如来迁迹,忽逾千载,遗骨舍利,神耀无方,替阿育王起塔,乃八万四千。夫塔寺之兴,以表遗化。”

  孙权认为康僧会的话夸诞荒谬,不着边际,就说:“你如能够获得舍利,我就造塔;如果虚妄,依法惩戒。”

  康僧会请求给他七天时间,获取舍利。

  返回,茅茨后,康僧会对手下说:“佛法兴废,在此一举。今不至诚,后将何及?” 于是打扫屋舍,把铜瓶放在几案上面,烧香礼请舍利降。谁知转眼七天过去,寂然无应。康僧会向孙权请求,再给七天时间。过了七天,依然未能求到舍利。孙权见此,认为康僧会欺诳,欲加其罪。康僧会要求再次给他七天机会,孙权依允,康僧会与同伴商量:“宣尼(孔子)有言,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法灵应降,而吾等无感,何假王宪?当以誓死为期耳。“转眼第三个七天行将结束,天色渐渐暗了下来,仍然没有半点舍利出点的迹象。到了这时,康僧会等无不震惊害怕,然而挨到五更天,奇迹出现了,猛然间听到铜瓶里面发出铿然声响,康僧会大惊大喜,近前一看果然瓶里出现了五色舍利”

  第二天一早,康僧会就把舍利送到孙权那里,朝臣围着观看,但见满瓶光照,五色斑斓。这时,孙权手拿铜瓶,把舍利倾倒在铜盘上铜盘受到舍利的冲力,砰然破碎。见此景壮,孙权肃然惊道:“这实在是稀有之瑞啊1康僧会闻言,进一步说:“舍利威神,岂直光相而已,乃动烧之火不能焚,金刚之杵不能碎。”

  孙权让他试试,康僧会默祷:“法云方被,苍生仰泽,愿更垂神迹,以广示灵威,”祷完把舍利放在铁砧上,让大力士用槌猛击,结果砧槌击出伤痕,舍利纤毫未损。

  孙权嗟服,当即下令建塔造寺,取名“建初”。由此,东吴开始有了寺塔,佛法渐渐绍拢

  康僧会(?-280年),祖籍康居,世居天竺,后因父亲经商,又迁居交趾。十多岁时,康僧会父母双亡,伤心之馀,等到孝服满期,便出家为僧,刻苦修道。

  平时,康僧会为人弘雅,笃志好学,明解三藏,博览六经,天文图谶,多所综涉。听说当时孙权控制的江左一带佛法未盛,于是杖锡东游,设缘行道,建塔造寺,广弘佛法,日月飞梭,转眼到了孙皓当政,法令渐苟,废弃淫祠,殃及佛寺。孙皓是个不信佛法的人,认为:“此由何而兴?若其义教真正与圣人典相应者,当存奉其道;如其无实,皆悉焚之。”但在朝大臣则不这样认为,所以一致劝道:“佛之威力,不同馀神。康会感瑞,大皇创寺,今若清毁,恐贻后悔。”

  为了慎重起见,孙皓先派张昱去到寺里,对康僧会进行诘问,然后再作处理。张昱雅有才辩,见面之后,一连发出好多难以解答的问题。康僧会随机应变,文理锋出,从早到晚,张昱难以问倒他,

  日夕告辞,康僧会把他送到寺庙门口,张昱眼见边上有一淫祠,便又发问:“既然佛法浩大,为什么边上的淫祠不受到好影响?”康僧会从容答道:“雷霆破山,聋者不闻,不是雷声不响,问题在于如果彼此理通,那就万里遥应,如果一旦阻塞,即便肝胆相隔。”

  张昱还朝汇报,叹道:“康僧会的明敏才智,不是臣能测,愿天鉴察之。”于是孙皓大集朝贤,用车马把康僧会迎来朝中。

  康僧会坐定之后,孙皓问道:“佛教所明,善恶所应,何者是耶?”康僧会回答:“夫明主以孝慈训世,则赤乌翔而见老人见,仁德育物,则醴泉涌而嘉苗出。善既有瑞,恶亦如之。故为恶于隐,鬼得而诛之,为恶于里,人得而诛之。《易》积极善馀庆,《诗》咏求福不回,虽儒典之格言,即佛教之明训。"

  说到这里,孙皓反问:“既然佛所说的道理,周公孔子都已说过,那末还要何用?” 康僧会不慌不忙,深入一层:“周孔所言,略示近迹,至于释教,则备极幽微。故行恶则有地狱长苦,修善则有天宫永乐。举兹以明劝善,不亦大哉!"

  后来,孙皓暴虐,不久发病,浑身肿痛,始知悔罪归佛,在康僧会哪里接受五戒。由于孙皓秉性凶粗,难以理会佛的妙义,康僧会就因材施教,对他讲说报应近事,以开其心。

  在吴弘法期间,康僧会在建初寺译出《六度集经》八卷,《旧杂譬喻经》二卷,现都存。《高僧传》载他所译《阿难弥陀经》、《镜面王经》《察微王经》、《梵摩王经》等,都收进在《六度集经》里。此经所译,文义允正,妙得经体,为治汉魏佛学的重要资料。此外,他还译有《吴品经》五卷,《菩萨净行经》二卷,《权方便经》一卷,《菩萨二百五十法经》一卷,《坐禅经》一卷,可惜现已不存。

  在撰著方面,康僧会为《安般守意经》、《法镜经》、《道树经》作注,并制经序。在注《安般守意经》时,康僧会一度向安世高的笛子会稽陈慧请教,可见治学的谦慎。全书撰注,辞趣雅便,义旨微密。

  文字之外。康僧会又传有泥洹呗声,清靡哀亮,一代模式,为我国东南佛教音乐,多所贡献。

  孙绰为之赞曰

  会公箫瑟 实惟令质 心无近累

  情有余逸 属此幽夜 振彼尤黜

  超然远诣 卓矣高出

  有记云。孙皓打试舍利。谓非其权时。余案皓将坏寺。诸臣咸答。康会感瑞大皇创寺。是知初感舍利必也权时。故数家传记。咸言。孙权感舍利于吴宫。其后更试神验。或将皓也。

建寺

  谈起上海龙华寺的传说,很多老上海都能娓娓道来。相传在三国时期,西域康居国大丞相有一个大儿子,单名叫会。他不恋富贵,看破红尘,立志出家当了和尚,人称“康僧会”,康僧会秉承佛旨,来到中华弘传佛法,广结善缘,他东游于上海、苏州一带。

  一日,来到龙华荡,见这里水天一色,尘辙不染,认为是块修行宝地,就在这里结庐而居。他不知道,这里之所以景致幽静不凡,是因为广泽龙王在这兴建了龙宫。广泽龙王见来了个和尚居住,心中很不高兴。一时起了恶念,要兴风起雾,掀翻和尚的草庐、把和尚吓走。

  可是龙王突然发现草庐上放射出一道毫光,上有五色祥云,龙王吃了一惊,他挨近一看,见康僧会神色端详,正在打座诵经。龙王听了一会儿,被和尚所诵的佛旨所感动,他不仅打消了原来的恶念,还走上前对康僧会说:自己愿回东海去住,把龙王宫让给康僧会,用来兴建梵宇。

  康僧会接受了龙王的一番好意,他就把龙宫改建成龙华寺,还专程赶到南京拜会吴国君主孙权,请他帮助建造佛塔,好安置自己所请到的佛舍利。就这样,在龙华寺中又建了13座佛塔,安放13颗佛舍利。

制糖

  在民间传说中,这位“康僧会”还做过一件至今对上海乃至周边地区影响深远的事,那就是他曾在龙华寺附近设立“沪生堂”,传授自印度流传过来的制糖之法,造福当地百姓。

  在三国时期,上海及周边地区还只有一些不起眼的小渔村。男人出海捕鱼,女人操持家务,过着清贫的生活。“康僧会”在上海地区建立龙华寺后,以此为根基在周边地区弘扬佛法,由于他佛法精深,又供奉有13颗佛祖舍利,加上龙华寺的神秘传说及国主孙权的支持,一时声名远播,信徒甚众。

  “康僧会”当时传授的属于比较原始的小乘佛教,他和寺众还是传承佛教传统的生活方式,即不自己进行生产,平时衣食全部靠化缘和信徒的布施(现在东南亚一带的佛教国家,出家的僧众还是以此为生的)。在此过程中,“康僧会”发现当地气候恶劣,渔民出海常常会遇到狂风暴雨等恶劣天气,在加上地处偏远,缺医少药,渔民生活十分困苦。

  一次他在周围地区弘法布道的过程中,发现当地山上有一种植物很象印度古籍《吠陀经》中记载用以熬糖的甘蔗,乃采集了一些回龙华寺,并按照《吠陀经》所记载方式进行制作,居然造出了红糖。

  “康僧会”以他对医学的研究,知道红糖对人体有诸多好处,这一发现令他兴奋不已,于在便在龙华寺内熬制红糖,赠送给当地渔民。由于红糖口感甘醇,且食用后对身体大有裨益,渔民们很希望能够得到更多的红糖。但由于龙华寺面积较小,僧众有限,而且平时还要布道礼佛,很难满足广大信徒的要求。

  于是“康僧会”便在龙华寺附近建造了一个专门用于制作红糖的作坊,由他亲自传授红糖制作工艺,信徒自愿参与熬制红糖,这样就基本满足了当地渔民对红糖的需要。由于红糖对人体大有裨益,“康僧会”乃取佛教“护佑众生”的理念,给这个作坊取名为“护生堂”(由于上海地区被简称为沪,后来在民间流传的过程中,“护生堂”逐渐被人们称为“沪生堂”)。

  “康僧会”又根据当地缺少医药的现状,凭借其深厚的医学功底,创造性的在红糖中添加人们日常食用的“生姜”、“葱白”、“胡椒”、“红枣”等配料,熬制出一些功效更为显著的红糖品种。男人出海时身边带着生姜、葱白等熬制的红糖,用以抵御海上的风雨;女人在家常饮用红枣、胡椒熬制的红糖,可以活血健身……在“沪生堂”的护佑下,人们安居乐业,生活富足。

  后来虽然上海地区由于气候变化及经济发展等原因,不再种植甘蔗熬红糖(但在上海周边地区(例如浙江义乌等地)至今仍保持着种蔗熬糖的习俗)。但上海及周边地区的人们在饮食中都要加一些糖的生活习惯却保留至今,并有“不可一餐无糖”的说法,从而形成上海独特的饮食文化。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内容更精彩!

注:本文转载自网络,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联系电话:0755-29584627

微信号:13713769919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