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铭枢居士
简介
陈铭枢居士
陈铭枢(1889-1965)爱国将领,字真如,广东合浦(今属广西)人。提到陈铭枢,知道他的人,多知他是一位将军,是政治活动家。事实上,他也是一位佛教居士、佛学学者,不过由于他在军事、政治上的名气太大,学佛之名就不为人所知道了。真如在军事上是科班出身。他十五岁入广西陆军小学,十八岁入南京陆军中学。在陆中时,受到革命宣传的影响,加入同盟会南京支部为会员。陆中毕业后,宣统三年(一九一一年)武昌起义,他曾随宋教仁等去武昌。不久,投身于革命军,参加攻打南京的战役。辛亥革命成功,南京临时政府成立,稽勋局以他参加革命有功,保送他进入保定军官学校第二期肄业。
生平经历
1906年加入中国同盟会。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带兵参加北伐,在1932年“一·二八”淞沪事变中对抗日军,后在福建发动闽变。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发起人之一,重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议,民革中央常务委员。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衔。
陈铭枢居士
民主革命时期,1906年入读黄埔陆军小学。宣统元年(1909年)考入南京陆军第四中学。武昌起义后,加入起义军总司令部学生队,任广东革命军连长。后人读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
1913年夏在广州进行革命活动时被捕,获释后东渡日本,进革命党主办的军事学校和政治学校学习。
1916返保定军校读至毕业。
1919年加入粤军,任广东地方军肇军任游击营营长。
1920任护国军第2军陆军游击第43营营长。
1921年任粤军第6军第1纵队司令。
1922年任粤军第1师4团团长,6月辞职往南京钻研佛学。
大革命时期,1924年冬任国民革命军第1师1旅旅长。
1925年8月任国民革命军第4军10师师长。同年冬率部进击盘踞南路的邓本殷8省联军,进驻合浦、北海,支持地方的革命运动。
1926年7月率第10师北伐,与独立团一道攻占汀泗桥、贺胜桥,参加攻打武昌战役,因战功被称为“铁军”。攻克武汉后第10师扩编为第11军,任军长兼武汉戍卫师令,捐资创建合浦县廉州中山公园和东坡公园。
1927年4月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副主任,捐资建合浦图书馆于合浦一中(今北海中学)校园内。捐资1.6万元建合浦五中(今公馆中学)校务楼(取名真如楼),在璋嘉村创办真如小学。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8年12月任国民党广东省政府主席。
1930年以第11军联同陈济棠驱赶广州的张发奎,捐资建合浦医院。第11军在中原大战中于广东胜桂系,然后在中原败阎锡山、冯玉祥等。
1931年通电反蒋被迫去职出走香港、日本。6月回国原第11军改编为第19路军,蒋光鼐为总指挥,任“剿赤”右翼军团总指挥,参加第三次“围剿”中国工农红军,任右翼集团军司令。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调防上海,任京沪卫戍司令。胡汉民与蒋介石发生约法之争,蒋介石下台。国民政府改组,任行政院副院长兼交通部部长,国民政府行政院代理院长。
1932年日军登陆上海,手下之第19路军奋起抵抗,称为“一·二八”淞沪事变。事后第19路军被调往福建“围剿”中国工农红军。
1933年11月与李济深、蔡廷楷等发动闽变,组成“中华共和国革命政府”,任文化委员会主席,组织社会民主党、神州国光社,事变失败后到香港。
1935年在香港组织中华民主革命同盟。
1936年改社会民主党为中华民族解放大同盟,赞同中国共产党发布的《八一宣言》,继续进行团结各党派抗日救国活动,同年游欧洲。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回国参战,蒋介石不予军权,不得领兵杀敌,只委任为重庆国民政府军委会参议虚职。
1940年出资创办上海出版机构神州国光社,出版进步书籍,编辑发行《读书杂志》、《文化评论》等刊物。
解放战争时期,参与组织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
1947年底与组织成立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任中央常务委员。6月13日被授予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衔。
1949年策反浙江省长陈仪反蒋,陈仪遭蒋杀害。还策反过湖南省长程潜和上海市代市长赵祖康。6月进北平作为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代表参加政协筹备会,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后历任北京中央人民政府委员,11月当选为民革第二届中央常务委员。历任政务院政法委员会副主任,法制委员会主任,中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农业部部长等职。
1953年发起成立中国佛教协会。
1954年将神州国光社公私合营并人上海教育出版社,将珍藏的珂罗版画册捐献国家。所撰写的回忆录发表于《文史资料选辑》等刊物。
1957年整风运动中被划为右派分子,被罢除各职务。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民革第二、三届中央委员会常务委员兼理论政策研究员。
1965年5月15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6岁。
1979年平反,恢复名誉。著有《佛学总论》等。
成就及作品
1945年毛泽东代表中共赴渝和国民党签订“双十协定”时,陈铭枢从《石门颂》中集下这五言联书赠毛泽东,对中国共产党寄予了希望和信赖。从它那挺拔、遒劲的笔法上,能感受到作者书写它时的一片激情。《石门颂》,有“隶中草书”之称。
先生公勇诚明,嫌怨所不避,强权所不畏,逆贼之所不忍杀,乱党之所不忍欺,呜呼噫嘻,竟被狙于大难削平之日;世界纷纭浊乱,奸宄是相亲,忌嫉是相扼,毒螫于是肆其残,鬼蜮于是逞其技,哀哉耗矣,更问谁为挺身负责之人。——挽廖仲恺
毁誉未必事为凭,试看相忌者致公速殁,相附者欲公永存,相劫持者则欲公实殁而名存。惟念本身存殁,业经历尽辛酸,公犹难补破缺河山,谁更擎天撑半壁;仁智皆由人所见,回忆民族论与我略同,民权论与我小异,民生著论尝与我争同以竞异。但期后世异同,当今有能辨别,我亦遇到艰危棋局,却曾挥手挽全盘。——挽胡汉民
轶事
1957年陈铭枢对毛泽东个人的修养、品质抨击了一番:“凡是执国政治者,必要是公平正直,绝无偏见,明察秋毫,谨慎将事,精诚坦白,亦不装假,豁达大度,为国家而不为名利。并有功成身退者,如美国华盛顿然。伟大的毛主席,不是如华盛顿然,而是与德国的俾斯麦、日本的伊藤博文相似。政治修养上热而不淡,疾而不舒,燥而不宁,察而不周;自然为党见与感情所沸动,生出浪潮,喜功好大,难以制止。”“好好的一个优良的国家,纯朴的民情,去搞俄式的清算斗争,三反五反,弄到中国八年来混乱不清,天天忙于镇压肃反,已不成为国家政治。”
陈铭枢还说:“光荣的、伟大的毛主席,还没有搞清楚历史文化和国本的地位、民性的风格,硬去尊夷,闹了一些甚么总路线的新名词,无产阶级专政的甚么经验……这些多馀的新名词,在愚民的苏联用得著,在文化高度的中国不会有人重视。”
在毛泽东尚在世时便对毛作如是批评,尤其直指毛欠缺政治修养。1957年7月15日《人民日报》第2版发文:《陈铭枢公然诬蔑毛主席》,说他“狂妄无耻”、“是一个包藏祸心、丧心病狂、忘恩负义的反动份子。”从此,陈铭枢这个人就在政坛消失了。1979年平反,恢复名誉。
注:本文转载自网络,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