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
南怀瑾
南怀瑾(1918年3月18日~2012年9月29日),浙江乐清人,国学大师,诗人,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传播者,实业家、中国当代诗文学家、教育家、中国古代文化传播者、学者、武术家。历任台湾政治大学、台湾辅仁大学及中国文化大学教授。
中文名 | 南怀瑾 | 出生日期 | 1918年3月18日 |
外文名 | Nan Huaijin | 逝世日期 | 2012年9月29日 |
国籍 | 中国 | 职业 | 学者、国学大师 |
民族 | 汉族 | 毕业院校 | 国立艺术院,中央军校 |
性别 | 男 | 主要成就 | 国学研究 |
出生地 | 温州乐清翁垟地团村南宅组 | 代表作品 | 《论语别裁》、《金刚经说什么》等 |
个人简介
南怀瑾,1918年出生于浙江乐清柳市区地团乡地团叶里(今翁垟街道地团社区桥头村)。谱名南常泰,祖上世代居住在柳市南宅殿后村,其父在地团叶经商搬迁至地团叶。幼承庭训,少习诸子百家。中国当代国学大师之一。
南怀瑾
浙江国术馆国术训练员专修班第二期毕业、中央军校政治研究班第十期毕业、金陵大学研究院社会福利系肄业。抗日战争中,投笔从戎,跃马西南,筹边屯垦。返蜀后,执教于中央军校军官教育队。旋即潜心佛典,遁迹峨嵋大坪寺,阅藏三年。
后讲学于云南大学、四川大学等校。赴台湾后,任文化大学、辅仁大学、政治大学及其他大学、研究所等教授。在港、台及居美时期,曾创办东西方文化精华协会总会、老古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美国维吉尼亚州东西方文化学院、加拿大多伦多中国文化书院、香港国际文教基金会。一直关心家乡建设,1990年泰顺、文成水灾,捐资救患,并在温州成立南氏医药科技基金会、农业科技基金会等。
又将乐清故居重建,移交地方政府做为老幼文康中心,且为厦门南普陀寺修建禅堂,倡建金温铁路,作出巨大贡献,众所皆知。生平致力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出版有论语别裁、孟子旁通、大学微言、老子他说,及佛、道两家三十多种著作,又经英、法、荷兰、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韩国、罗马尼亚等八种语言翻译流通。
其门生博士,自出巨资,用其名义在国内创立光华奖学基金会,资助三十多所著名大学,嘉惠研究师生等举。要之:其人一生行迹奇特,常情莫测,有禅学大师、国学大师种种称誉,今人犹不尽识其详者。近年为重续中华断层文化心愿,致力提倡幼少儿童智力开发,推动读经及中、英、算并重之工作。又因国内学者之促,为黄河断流、南北调水事,倡立“参天水利资源工程研考会”,作科研工作之先声,不辞劳瘁,不避讥嫌云云。
国学大师南怀瑾于2012年9月29日下午4时于苏州太湖大学堂安详的与世长辞,享年95岁。
人物生平
1918年3月18日出生于浙江省乐清柳市;
国立艺术院第二期毕业;
中央军校政治研究班第十期毕业;
金陵大学研究院社会福利系肄业;
南怀瑾
1943年春,虚云大师赴重庆弘法,南怀瑾得见虚云大师。
后赴昆明,讲学于云南大学,后又讲学于四川大学。
1949年春前往台湾,相继受聘于中国文化大学、辅仁大学和国立政治大学讲学。
1971年创办《人文世界》杂志。
1976年到1979年闭关于闹市三年。
1985年旅居美国,成立弗吉尼亚“东西学院”。
1988年移居香港。80年代末,南怀瑾开始筹资兴建中国国内第一条合资的铁路金温铁路(1992年开建)。
1993年应妙湛长老之邀到厦门南普陀寺主持“南禅七日——生命科学与禅修实践研究”。
1998年6月11日,金温铁路正式通车。
2000年由南先生任理事长的香港国际文教基金会,将“儿童中华文化导读”活动向祖国大陆及华人世界全面推广。
2004年移居上海。
2006年在江苏吴江的太湖之滨,创建太湖大学堂。
2012年9月29日下午4时于苏州太湖大学堂与世长辞,享年95岁。
习武缘起
太极拳协会会长“立法委员”韩振声先生,曾经以“太极拳与道功”这个问题来问我,所以就我个人年轻时学拳的经验提出来与他切磋研究,我们一致以为学太极拳到最后阶段,应该以走入修道的途径较为圆满。
由于那次相谈得很投契,后来又应他的邀请于“民国”五十五年(一九六六)十一月十一日,假立法院第二会议室做了此次讲演。当天报纸刊出的新闻,误以我为国术家相称,实在不是事实,只是觉得国内的武术精神,与日俱衰,令人忧心,正如今日中国文化之亟亟待兴一样,而返观太极拳在欧美各国则日益流行,每回看到国外寄来的拳姿照片,却又不免有“橘逾淮而枳”的感慨,因而藉此次讲演的机缘,贡献个人一得之见,以就教高明,并以阐述我中华文化中武艺精神内涵之一斑。
习武访师
童年
我自幼个性就好动,并嗜读武侠小说,刚在十二岁时即开始习练种种武艺。此前在六至十余岁时期则因体弱多病而日与药物为伍,且目患近视、常私自贪阅武侠小说而躲在楼上书房按图瞎练,父母固不知情。因心慕飞檐走壁,自亦练学跳梁倒挂,有一天,不慎从梁上跌落到地,声震一室,家父听到巨大声响上楼察看,才知道我在偷偷习武,当时他老人家并没有对我责怪,反而聘延武师到家教我武艺,这时起我才正式开始习武。
启蒙
当时在家乡浙江乐清一带盛行所谓的“硬拳”,与今日一般练拳情形相差不多。起初,随师习练时,固然不知道以我衰弱之躯而学此刚猛之拳是否适当?又不能分辨拳艺的优劣,每回习拳之后却有头脑昏昏之感,莫知其所以然?但以从小志慕侠客义行,所以也就勉强自己而照练如仪。
访师
其后负笈四方,人事接触渐广,以心喜武术道功,乃不计耗资,不论宗派,凡遇有一技之长的人,或具神通,或有道,或有武功,即顶礼叩拜为师。因此到二十岁前,所拜的师父,各门各派,积加起来亦多达八十余人。所学范围包括南宗、北派,长拳、短打,乃至十八般武器,至少亦习弄过十四件左右,外加蒙古摔跤、西洋扑击等,真可谓:“样样统摸,般般皆弄。”
比赛
有一次,中央国术馆张清江先生,于杭州国术舘主办全省性国术比赛,我亦参与其盛,以姿势优异而获冠军。抗战前,各县市普设国术馆,都有专人负责,武风维扬,盛极一时。然我私自反省所习武艺实未精到,各路各派,亦不过略窥其门径而已,乃决心继续寻师访道,亲近高明。
习武访道
剑仙
当时听到杭州城隍山上有一老道,传说系满清王室公子出家者,这位老道须眉皓白,童颜鹤发,神釆奕奕,据传已成剑仙;得此消息,心中万分兴奋,即行前往拜谒数次,都未得见面。(想起当时访师求道之诚恳,见面即跪,而今日朋辈相访,谈玄说道等,甚或有人还以此过访谈道为对主人的—种施惠,算是看得起对方,今非昔比,想来颇多感慨)。听说这位道长当时逢人来求皆推称不会剑术,若欲习画他则教人画梅。几番周折后,我终于见到了他,即向他再三恳求学剑,只学此项,不求其他。因为我意诚心坚,终于获得进一步约谈。
他见面一开头就问:“曾习何剑?”我答:“学过青萍、奇门等等。”于是道长即命我当场试练所习。我练了一阵以后,他批评说:“这真的只是儿戏,不可再练,徒费光阴,还是以读书为好”,又接着说:“你所听说一些小说书上说的白光一道,口吐飞剑,这类的话,在世界上并无其事。剑仙虽有,但并非如同小说上所描述的那样;今天你暂且试练一下,每天晚上把门窗紧闭,房间内不点灯,使内室漆黑,仅点香一枝,尝试用剑劈开香头,手腕着力,而臂膀不动,等练到一剑迅下,香成两半时,才进入第一阶段。第二步再把豆子掷向空中,用剑劈在空中成两半,功夫能练到这里,再来见我,再为你解说剑路。”
当时听了以后,心想这实在太难了,虽然心知天下无难事,这样练剑,也不是不可为,但因当时立志学文兼学武,俾能经世济时,而诸事分心,惟恐心不专一则反而一事无成。鱼与熊掌,不可得兼,遂作罢。放弃作剑仙,然而对于学拳仍旧勤劳,每日凌晨三时,必起床练拳,两三小时后,再沐浴更衣。当年杭州西湖一带,武师甚多,我亦朝夕浸润其间,跃马佩剑,臂缚铁环,腿绑铁砖,也相近于那时的“太保学生”了。一笑!以后访遇僧道甚多,皆各有专长,然所说与城隍山老道大抵相同。总之,我在那段学拳时期,练习武功,可以说从来没有间断过一天。
入川
抗战前二、三月,我即只身入川,其后一些朋友也随政府辗转来到了陪都四川,相遇时都说,我有先见之明,固不知道我想到峨嵋学剑的心愿。记得那时一路访道,到汉口时,曾遇到两位异人,一道一俗,道者红光满面,俗者跛其一足。手中均捻弄铁弹,笑容霭然,我竟不觉尾随其后,自黄鹤楼前绕到后山,他两人一直走亦不稍回头。翻山越岭,直到下坡时,才回头问我:“奇怪!年轻人你跟我们到这里干什么?”我本想把访师求道的心意告诉他,忽然感觉到天下骗子甚多,倘若在湖北只身遇骗,那就麻烦了,于是说是游山。他们又问我将往何处去,我说打算到四川,道人仔细看了我一回,然后说:“好的!你应该入川,我们后会有期,但是今天你不要再跟著我们了。”他并留了以后见面的地址给我,就此分别。至今回忆起来,该二人神态举止都很奇异,令人回味无穷。后入川,遍访青城、峨嵋仙佛观寺,一路亦未有些时中断过。
遇异
四川名胜鹄鸣山,为东汉期间道教祖师张道陵隐居之地,山上住有一位名号王青风的道士,是四川境内传说的剑仙,我曾经上山寻访他,多次以后,终于见到面,他亦是一位奇人异士。他说:并无飞剑这种事,但剑仙却是有的。然而他的说法又与杭州城隍山老道所说稍有不同。他说剑为一种“气功”,所谓以神御气,以气御剑,百步之外可以御敌。又说剑有五类,大别之为有形、无形。他知道我羡慕“金光一道”的剑术时,告诉我需铸备一寸三分长金质小剑,再以道家方法习练。一如道家练丹之法,可将黄金炼化成液体,并可服饮,若中了毒,道家并有解此毒的药。当时私自想到,现在到了科学昌明,枪炮及炸弹等威力无比的利器皆已发明了的时代,还去苦练这种剑术干什么?如果是为了强身,则个人已经知道的许多方法,就足以保健,何必浪费时间在这方面。就因这样想法,意志始终未能专精坚持而放弃了。
后来请王青风老师表演,那时我们彼此之间的感情已经很深厚,所以他就特允了我的请求。一次他站在山头上,用手一指,数丈外对峰上的一棵老松即应手而倒。我童心未泯,尚惊讶地问他何以无光。他说:“我早已经告诉过你并无此事,欲练至有光,另有一番道理。”
第二位所遇到的异人,在四川自流井,是由以“厚黑学”闻名之李宗吾先生所引介。李公学问、见识广博,道德亦高,世所罕见,其所著作的“厚黑学”,如其所说:“拨开黑的,让人见到真正的。”旨在讽世。我在自流井遇到他的时候,就说在附近赵家仑乡下,有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先生,是得到武当内家武功的真传,轻功已经到了“踏雪无痕”的境界,如果随他学习,只须三年的时间便可有成就。因为这位老人的师父籍贯浙江,所以亦欲授一浙籍弟子以报师恩。知道我是浙江人,故愿为引介。
于是我们坐“滑杆”下乡去拜访,相谈之下,连称“有缘”。老人见我对于飞檐走壁之事,心存怀疑,不大相信,他洒然一笑之后,即疾行一里多路,又快步走回来,这时刚好新雨初晴,地上泥泞,老人脚上穿的一双白底新靴,一趟回来后,鞋底一点也没有被泥染污,而且他在起步时,未见拿架作势,洒然来去自如。他又问欲见走壁的身手否?随即见他张臂贴壁,亦未有任何架势,人已离地拔高,笑说:“你现在相信吧!亦愿学否?”并称说学这些功夫只有七十二诀,归纳成七十二字,一字一诀,一字一姿势,循序渐进,无需广场,仅楼阁之上,即敷应用,若愿住三年,即可示教。我当时考虑再三,复因恐怕自己志趣不专,弄得百事无成,故只得婉辞。后一路代觅可传的人,却没有找到,至今心中仍挂念遗憾。
弃武学禅
后来到了成都,遇到一位河南籍拳师,教我“十三大法”,即是太极拳衍变的十三架式,不刚不柔,然而每一个动作,招招可以致人死命。顿时感觉到倘使学这套拳的人没有道德修养,动辄要人性命,如何了得!所以从此弃拳不学,专志学禅,在峨嵋闭关三年,一直与拳绝缘。
太极拳种式颇多,陈家的双边以及杨家太极,都曾习练,到现在还能勉强记忆的是杨家拳之姿式,若演练全套,则因荒疎已久,颇有勉强之感。我对拳术,一搁就是二、三十年,既不练习又不与人较量,可说一生从来未曾施用过,且越到后来越怕动手,愈厌习武。春秋法家韩非子之名言:“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文人自古相轻,武人从来不服输。好勇斗狠,粗暴骁勇,有时令人难忍,因此以后与习武朋友也就渐渐地疏远了。武功的根源,首当追溯到我国五千年前深远博大的文化。古人造字,止戈为武,即已阐明武的原理。武功的目的是以武制乱,以求“和平”。
习禅品茶
蔡俊,一个为南怀瑾先生制茶的青年。用蔡俊的话讲,(南怀瑾)眼睛一睁就喝茶。
南老师只喝岩茶,他觉得岩茶不像铁观音那么浮,内敛但是有香气。他喝的岩茶出在三坑两涧,第一坑是牛栏坑,第二个是慧苑坑,第三个坑是大坑口,也称九龙坑。三条坑是纵向的,两涧是横向的,两涧一条是流香涧,还有一条为悟源涧。最好的岩茶就出在这里。
最好的正山小种出产地为麻粟,产量很少,每年蔡俊都要到麻粟收购一些原料,然后再回来制作。对茶的认知度每个人都不同,所以蔡俊也不会哗众取宠。做茶要物尽其用,物质本质的美好不能因小而失大。他的理念如此,应用也用心良苦,把做好的茶供养给南老师。
南老师非常受用蔡俊的茶,家乡的味道或者是童年的味道,引起老人家无尽的回忆。从早到晚,南老师都喝茶。他的作息时间与我们常人不一样,我们的晚餐像他的午餐,他一天只吃一顿饭。
南老师最喜欢的茶就是岩茶,不讲究品种,只要是好的,追求一个结果。所以,每年专门有一两款给老师的茶,命名为老茶鬼。选择武夷山三坑两涧中的茶树,旁要有水流过,并且要藏风聚气。
个人作品
南怀谨先生著述目录
1.禅海蠡测(1955)
2.楞严大义今释(1960)
3.楞伽大义今释(1965)
4.禅与道概论(1968)
5.维摩精舍丛书袁焕仙、南怀瑾合著(1970)
6.禅话(1973)
7.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1973)
8.论语别裁(1976)
9.习禅录影(1976)
10.新旧的一代(1977)
11.参禅日记(初集,原名:外婆禅) 金满慈著、南怀谨批(1980)
12.参祥日记(续集) 金满慈著、南怀谨批(1983)
13.定慧初修袁焕仙、南怀瑾合著(1983)
14.孟子旁通(一)(1984)
15.净名庵诗词拾零·佛门楹联廿一副·金粟轩诗话八讲(1984)
16.观音菩萨与观音法门(1985)
17.历史的经验(一)(1985)
18.中国文化泛言(原名:序集)(1986)
19.历史的经验(二)(1986)
20.禅观正脉(上)(1986)
21.一个学佛者的基本信念——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讲记(1986)
22.老子他说(上)(1987)
23.中国佛教发展史略述(1987)
24.中国道教发展史略述(1987)
25.易经杂说——易经哲学之研究(1987)
26.金粟轩纪年诗初集(1987)
27.如何修证佛法(1989)
28.易经系传别讲(1991)
29.圆觉经略说(1992)
30.金刚经说什么(1992)
31.药师经的济世观(1995)
32.原本大学微言(1998)
33.南怀瑾选集(十册合集)(2003)
34.花雨满天 维摩说法(2005)
35.论语别裁(2005)
36.答问青壮年参禅者(2005)
37.南怀瑾说佛:现代学佛者修证对话(2007)
38.南怀瑾与彼得·圣吉:关于禅、生命和认知的对话(2007)
39.庄子諵哗(2007)
40.人生的起点和终点(2008)
41.小言黄帝内经与生命科学(2008)
42.周易今注今译解二十卦(2009)
43.老子他说续集(2009)
44.禅与生命的认知初讲(2009)
45.南怀瑾先生答问集(2009)
46.我说参同契(2009)
47.老子他说续集(2010)
48.维摩诘的花雨满天(上下册)(2010)
49.列子臆说(2011)
50.孟子与公孙丑(2011)
51.佛法禅修参行神仙道学旨要(2000)
注:括号内时间皆为出版日期。
个人语录
今天的世界惟科技马首是瞻,人格养成没有了,都是乱的不成器的,教育只是贩卖知识,这是根本乱源,是苦恼之源。只有科学、科技、哲学、宗教、文艺、人格养成教育回归一体,回归本位,均衡发展,才有希望。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西方文化的贡献,促进了物质文明的发达,这在表面上来看,可以说是幸福;坏,是指人们为了生存的竞争而忙碌,为了战争的毁灭而惶恐,为了欲海的难填而烦恼。在精神上,是最痛苦的。在这物质文明发达和精神生活贫乏的尖锐对比下,人类正面临着一个新的危机。
政治、军事、外交都是没有善恶是非的,只有利害关系。怎么临时处理,要懂得应变。但是要注意,虽然没有善恶是非,都还是有因果的。
光读正面的历史是不够的,还要看小说。所谓历史,常常人名、地名、时间都是真的,内容不太靠得住;而小说,是人名、地点、时间都是假的,但那个故事却往往是真的。
当年我读四书五经,都是要背的。小朋友们要放学了,心里高兴,一边嘴里唱着一边你推我一下,我推你一把的。这样读书,心里会记住,一辈子忘不了。想起来的时候心里默念一下,其中的道理就又琢磨了一回。
人物评价
南怀瑾的著作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捷径,对无法直接了解典籍的人作了一个重要引导,王黛林回忆说南怀瑾的言谈生动有趣、博大精深。人们尊称他为“教授”、“大居士”、“宗教家”、“哲学家”、“禅宗大师”和“国学大师”,一度名列“台湾十大最有影响的人物”。在中国大陆有多数的民众由西方哲学转入东方文化,代表作品如《论语别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学微言》《易经杂说》。其中刊正了许多以往对传统文化的误解。
在台湾则多由佛道入门(大多数为佛教众),佛教学方面如《金刚经说什么》《圆觉经略说》《如何修证佛法》《药师经的济世观》。
道家方面,南怀瑾的书籍在命理及中医学亦扮演不可缺的首阶,如《老子他说》、《庄子諵哗》、《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中国道教发展史略述》、易经《出生时间与命运》等。
延伸阅读
南怀瑾非常尊重中国的传统文化,甚至因此反对五四运动,认为其造成了对传统文化的破坏。
南怀瑾先生认为中国能历数朝甚至外来统治仍不亡,乃是中国文化不亡所致。 故近几年来大力推动儿童读经运动,希望能将读中国古书的基础往下扎根, 以挽回目前中国人几乎对中国自身文化毫无认识的大断层。 惟其儿童读经运动,以推动“中、英、算”三者并进,非独厚中国国学也。 而所注重之读经部分,又以四书五经为主,尤以四书为重, 冀能为中国孕育出经世济民之材,而非诗词歌赋之材也。
杏坛春意暖 教化满人间
注:本文转载自网络,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