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佛经
  3. 心经

第32课丨验证修行效果的标准

第32课丨验证修行效果的标准

- 般若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

  我们来讲《心经》的第三十二讲。讲到三十二讲的时候,我就觉得无比的轻松。原本《心经》我打算用15讲到20讲左右给它讲完的。哪知道这一脚踏进去啊,这个水太深了。非常深,因为涉及到的问题确实多。有些问题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认为自己懂了,但是仔细推敲起来,深入进去再在学习的时候,更重要的是要把别人讲懂的时候,可能涉及到的问题实在是多了点。所以《心经》我们到目前为止讲了32讲,估计还有一二讲左右吧。是这样一件事情。

一、验证修行效果的标准

  接下来,第三十二讲的经文是,不二法门的修习。经文是这样的: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经文到这里就相当的简单了,就是分三个内容,第一个内容是赞叹般若法门。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咒语是印度人修行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大概的是把所有的经文浓缩成一句话。经常有人说,你只要告诉我,什么能解脱,我只要能解脱的那个方法就行了。于是,那个最能让人解脱的这句话,就是所谓的咒语。但是咒语在印度的传统文化当中有更深的含义,应该是关于菩萨的修行的,菩萨能够加持我们的另外一种方式。所以咒语是上能够通菩萨,下能够通心性的一种修行方式。这是基于普通宗教所开展出来的修行方法。

  如果讲深一点就是,早期的佛教,特别在释迦牟尼佛时期的佛教,是不赞成修咒语的。但是佛教作为印度文化新兴起的修行方法,后来也被传统的印度教的修行方式所同化,所以在大乘佛教时期也有很多修咒语的法门。这里的《心经》当中用咒语来赞叹般若法门,实际上就是这种思潮和弘法方式的回归。

  具体的神咒,神就是通一切的能量的意思;明就是巨大光明、巨大智慧的意思;无上咒就是再没有比它超过的意思;无等等呢,就是跟佛陀一样,跟其他的法门相比,没有能与它等同的意思。但需要了解这段话的核心是,般若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这是在学佛的过程当中,我们每个人修习佛法,要去能够深入体验的一个问题。就是你在学佛过程当中,烦恼是减轻了,还是加强了?我们接下来会讲《地藏经》,《地藏经》当中一直讨论一个问题,说阎浮提众生无不是罪,无不是业。当我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一定跟大家会说一个就是,当你觉得业障越来越深重的时候,肯定是你的修行方法出了问题,所以你修的并不是真正的从佛陀那里获得来的佛法,你修的可能是伪佛法,因为真正的佛法是能除一切苦的。如果不能说除一切苦的话,那至少我们在学佛过程当中苦恼、烦恼是在逐步的减轻当中,不得大自在,小自在也得,小自在得不了,你开心总要得到吧。这个是个最简单的判断标准。

  这个真实不虚,是验证能除一切苦的最好的结果。就是你在学佛过程当中,你获了益了,你就觉得是真实的。你的烦恼减轻了,佛法对你来说就是真实不虚的。但如果你没有能够烦恼减轻,反而烦恼增加了,你不但会怀疑你的信仰,你甚至会怀疑人生,这是个很大的问题。所以,这个般若法门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这是我们这段经文的核心含义。

二、多闻熏习

  最后,《心经》当中还展示了一个咒语,这个咒语叫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在印顺导师翻译的《金刚经讲记》当中,分两部分,一部分讲《金刚经》,另外一个讲《心经》,《心经》当中翻译这段咒语叫:去吧去吧,到彼岸去吧,带着大家到彼岸去吧,直到圆满。菩提是觉悟的意思,觉悟到彼岸,然后萨婆诃是圆满的意思。

  大概的意思就是,每个修般若法门的人,都要一是自己觉悟,二要带着大众觉悟,然后一直到圆满。在我们做早晚功课的时候,当《楞严咒》念完了以后,我们大家要一起唱诵“摩诃般若波罗蜜”,摩诃般若波罗蜜的意思就是,大般若法门。大般若法门就是,带着大众去解脱彼岸的法门。解脱彼岸的法门它的重要前提是,照见五蕴皆空,能除一切苦。所以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呼应了《心经》开篇所说的,观自在菩萨行深……照见五蕴皆空……能除一切苦。这是呼应了对应的经文。

  刚才提到了《心经》的解释,还有一行禅师在讲《金刚经》的时候的经文,也可以作为《心经》解释的佐证,就是对空性的理解的佐证。另外还有一些江味农居士的关于《金刚经》的内容,还有比如说济群法师的讲解《心经》的内容,还有圣严法师讲解《心经》的内容,在网络上或者在书店里面,大家可以把各种解释拿回来再看,加上我们这个讲座的内容,再来具体地去学习它,然后可能会触类旁通,能够有更好地深入。

  学佛在法义上,我们还是要多去阅读会有很好的进步。因为初学佛,我们对佛法了解不多,所以只能多闻熏习,才能加深对佛法的理解和认知。这是一个。

三、小结

  最后做一个小结,就是在《心经》当中,我们最重要理解《心经》的核心,在我们的讲座当中提到了,无是无我,无受想行识,不是受想行识不存在,而是受想行识本身是空性的,无眼耳鼻舌身意,也不是是瞎子、聋子、哑巴,没有感知力、不需要感知力,而是我们的感知力、我们的感受是基于六根前提之下发生的,而这个发生是没有常恒、永恒的我的存在。所以这个一个是无常,一个是常,在无常当中能不能寻找到常?当然是否定的。这个关键点我们需要去做很好的理解,如果不能够去很好理解这一点的话,那我们整个讲《心经》的这个逻辑,大家可能都没办法弄清楚,这是这个重要的观念。

  另外一个就是,很多人在这个问题当中提到,如果无我,如果一切都是空的,那轮回怎么样成立?我们又怎么去轮回?这实际上是佛教史上讨论的大问题,唯识学当中的阿赖耶识的成立、阿赖耶识的发现,实际上就是在解决这个问题。简单来讲,无我并不是否定生命的存在,而是告诉我们生命是如何存在的。简单来讲,如果打个比方的话,就是黑夜里面怕黑的人,他不愿意,害怕自己一个人走夜路,你问他为什么怕?他说怕鬼。你问他为什么怕?他说怕坏人。你问他为什么怕?他也不知道怕什么。而这个怕是自我想象出来的。如果有一天,他自己有了勇气,自己有了信心,自己有了使命,他不会怕或者说他能够有勇气面对,就不会躲在家里不出门。

  前后的怕,一个是怕鬼,一个是怕坏人,还有一个是怀着巨大的无畏去面对自己的夜行的生活的时候,你说坏人和他自己内心当中的烦恼的变数和能看到希望的本质,世界变了吗?世界并没有太大的变化,而是我们的心念变了。所以这与无我与轮回的理念是不相冲突的。轮回是在说明人生有无尽的苦恼,如果我们不能够找到深层次贪嗔痴的原因,那我们的生活就是我们好不容易从一个茅坑当中爬出来,又掉进另外一个茅坑。如果我们能够有有智慧,我们掉进一个茅坑不要紧,爬上来洗洗干净,又是一个清爽自在的人。那有的人就怀疑了,如果没有了空性,那我跳在茅坑里面还有什么意义?我从茅坑当中爬出来还有意义,那我不是跳了另外一个茅坑吗?所以,这是思维的惯性,人生并不是一定要在茅坑里生活,你懂吗。人生是要得大解脱,是要出淤泥而不染,这是莲花的意义。

  我们并不一定要成为在茅坑里生活的人,当我们还在问,如果没有了轮回,如果无我的话,轮回还有什么意义?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我已经在茅坑里生活了,你怎么样才能保证我长期永久地在茅坑里生活?这个逻辑是行不通的。我们害怕无我的形式,并不是害怕轮回消失,也不是我们喜欢轮回,而是害怕自我感消失。我们只知道生活在自己的贪嗔痴当中,而对于贪嗔痴之外的一切的生活,我们没有能力知道,我们害怕自己的想象,是贫穷束缚了我们的想象力,或者是愚痴束缚了我们的想象力,我们无法想象在自我存在感之外,还有一个博大的世界等着我们去探索,而无我就是那个世界的最好的提醒。这是对无我的最重要的观念的解释。

  还有,无我的另外一层含义是什么?无我的另外一层含义是,在我们的修行过程当中,除了对自身的烦恼的观照,还要对修行法门作另外一种观照。这是我们留在下一节再跟大家做一个交代的课题。我们最后提一个问题,问题是,打个比方来说,如果你不考虑钱,如果你有一个亿,你想干什么?请各人在留言区留下你的答案,我们明天解答这个问题的答案。这个问题的最好答案应该是什么?我们明天再继续说,今天就到这里。

原标题:《心经的智慧》32丨般若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那一座庙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内容更精彩!

注:本文转载自,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联系电话:0755-29584627

微信号:13713769919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