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佛经
  3. 心经

心经的智慧-第33课丨假如你有一个亿,你最想要做什么?


第33课丨如果有一个亿,你想做什么?

  我们来讲《心经》的最后一讲,三十三讲,本来是三十四讲的,后来在讲的过程当中,有一讲被省略过去了。三十三讲也差不多了,实际上有点过于冗长了一点,感谢大家耐心的陪伴、支持和理解。

  在这个互联网时代,我们能够共念共心,能够来一起学佛,是我们的福气,应该也是佛法能够得到弘扬的契机吧。希望每个人都与身边的人分享,能让更多的人能听闻到佛法,感受到佛陀的智慧。

  另外一个就是,希望每个人在学佛过程当中,不只是听经闻法,而是在生活当中展示出应有的智慧和应有的自在。这样所谓真实不虚,能除一切苦,我们自己身上能够自作证,能够自己验证自己在学佛过程当中的体会。

一、假如不考虑钱,你想做什么?

  昨天我们的讲座的尾巴留的一个问题是,如果不考虑钱,你会干什么?这个对于没有学佛的人来讲,或者说没有信仰的人来讲,可能是个懵懂的问题。如果他还算有点福报的话,如果没有钱,或者除了工作之外,他如果能有自己的兴趣,能有自己的追求,那他的答案一定是那个。如果除了工作之外,他没有自己的追求,那他一定仍然是爱好自己的工作。如果他的工作只是为了自己获得更多的钱,他只是喜欢的是钱,而不是喜欢的工作,也不是喜欢任何什么,他的答案可能是买很多包包,住高大的房子,可能是买很多自己喜欢的东西,这仍然是钱的属性。所以,当我们的视野当中,只有物质、只有自己的欲望的时候,欲望束缚了我们的想象力。

  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很简单,就是除了生活之外,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个远方到底是什么?这个远方、这个诗应该是我们对人生那个最美好愿景的诉求,而这个最美好的愿景需要我们能看见。如果你看都看不见,请问你追求什么?如果你心中都没有美,你怎么能追求世界的美?如果你心中都没有对未来的想法和诉求,那你怎么能到达未来?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人不能只生活在眼前的生活和欲望的束缚当中。

二、解构人性

  基本上从人性的分层上来讲,一是动物的本能,就是吃饱了就会很幸福,这是类似于这种阿Q精神的自我陶醉感。还有一种就是,人身上有这种放大了的动物性,就是无休止地满足自己的欲望。所谓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就是无休止地满足自己动物性的欲望,这就造成了自己的欲望膨胀,所谓欲壑难填就是这个道理。在这个问题上,现实文明当中,人类底层的代码就是无休止地满足自己的欲望,这一点人不如动物。因为动物吃饱了,你给它什么它也不吃,而人吃饱了,他无论如何都会用冰箱、建储藏室等,把自己的未来储藏起来,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这是人类的劣根性,是我们需要去理解的。

  那为什么现在的人崇尚塑形,或者说崇尚减肥、崇尚健身?那是因为人类如果有一天能活得更好,那一定不是建立在欲望膨胀的基础之上,一定是建立在自我自律的基础之上。所谓的自律,就是放下了欲望膨胀的生活,塑造自己一个有规律的、有能力的、有塑造力的内心世界。健身、减肥和各种美的呈现,音乐、书法、机械等等,所有美的呈现,其实它都不是欲望的呈现,而是通过自律修炼,最后技术呈现人性之美,这个技术称为欲望的节制器。如果没有自律,你只会运用工具,你不会造出工具,你的情感没有变压器,你的欲望没有缓冲地带,那人跟动物有什么区别呢?所以,人类的文明之美,它一定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一定是建立在欲望节制、克制的基础之上。

  讲到这里,佛法修行,第一是对于欲望膨胀以及欲望膨胀带来后果的观察。从这一点上来讲,欲望是我们想象出来,对未来恐惧的另外一种反映在自我身上的自我束缚。而所谓的减肥、所谓的自律、所谓的技术、所谓的艺术,那是对自我内心世界塑造之后呈现出来的人性之美的最终结果。那到这里,所谓的佛法能够去照见我们欲望皆空的,能够让人们走上修行之路的重要的一点。

三、放下依赖

  更重要的一点是,五蕴皆空之外,还有诸法无我。就是你不但生活在自我塑造当中,你对自我塑造的方法不能造成路径依赖。这个是我们在讲诸法无我过程当中提到的,苦集灭道,是佛陀说来揭示人生困境,找出人生出路的方法和基本原则,而这个基本原则也只是为了能让我们解脱,它并不是常恒、永恒性存在,它的属性也是世间法,只不过是通过这个跳板能够使得我们悟入出世间法,得大自在、得大解脱,能深入涅槃。

  所谓空性的深层次的含义是在告诉我们,不要有经验依赖和路径依赖。过去使得你得解脱,过去使得你得自在的方式,现在如果你依然依赖这种方法,想造成过去得到的解脱,你的解脱是无处可得的,因为你的心里已经被方法给束缚住了。而这个束缚心灵的方法正是我们修行人,或者说已经到了一定境界的人,需要对方法照见的空性,而不能有路径依赖。这是佛教,这是佛陀对于世界的一切的学问,一切的修行法门,一切的信仰,所具有的最伟大的洞见。人如何才不走进我们习惯性的路径依赖?这是要巨大的反省的。我们不但要放下世间的欲望,更要放下内心当中的习性,也就是使得我们得到快乐、得到自在的那个路径依赖。如果说依赖在这个上面,虽然你对于世间五欲六尘能够放下,但是对内心当中的坚固的我执和所谓的法门的依赖,会对自己的人生造成更大的困境。

  当然在这个语境前提之下,是对于已经能够修行的人,才谈我们所谓的要放下法执,如果你行都没有修,请千万不要跟我谈放下法执,因为你还不知道法是什么。就跟很多人说,看书会造成世智辩聪,是会造成所知障。请问,都没有能障碍你的所知,你都不知道所知是什么,你怎么会有所知障?你仍然生活在动物的本能的五欲的膨胀当中,你怎么会有自我塑造的难点呢?所以,法执是在我执之上、是在动物本能基础之上,对人性当中自我塑造的方法的路径依赖的另外一种洞见,而这种洞见是所谓的由圣者进入大解脱的佛陀境界的最后一个临门一脚。

  所以《金刚经》当中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这句话的意思是,非法是我们的五欲六尘、我们的欲望,我们的贪嗔痴,是要放下的,而法、我们修行的方法,我们也不能执著。这个方法,对我们来讲,如果我们执著它是常,我们对它产生了路径依赖,那我们依然在六尘、依然在烦恼的处境当中不能出离。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放下欲望是每个人都能够去努力的,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受到贪嗔痴的侵蚀,都知道它很苦。但是放下法执不是那么容易的,因为修行人在这个世界已经很难得了,要修行人对法门再不执着,能通达所谓的大自在、大解脱,那实在是凤毛麟角。这需要对法门有很深入的修行之后,你才知道我们对法门有很深的路径依赖,这是我们在讲所谓的空性的时候,一再要跟大家讲的。

  所以空性是对于人类自身塑造灵性、完成佛性过程当中,方法的更深层次的洞见。这一段是这样讲。

四、回到原点

  另外,无我是什么意思?在精神分析的心理学基础之上,有这样一个逻辑,作为我们整部的《心经》讲解的最后的小结。有一个是通过咨询师不断地与你的沟通和交流,使你能够发现原来你的问题是出现在过去的某一时间段,甚至更早的小时候因妈妈或者说家庭当中造成的心理挫伤。因为挫伤如同珍珠一样,是河蚌受了伤以后,不断不断长出来的结石。你一定要回到过去受伤的那个原点,知道自己的性格是因为这样而形成的,你才能够彻底地做出改变,否则除此之外你只能扬汤止沸。

  所谓的催眠术也是这样,就是在让你的意识全然放下时,充分地能够进入你的潜意识,发现你的本原的问题是什么。然后你从起点上去看待你眼前的这一切,噢,原来我是这样的人,我受这样的痛苦,是因为过去受到了伤害。长年累月积累成我们的个性,这种个性埋藏到我们潜意识当中,使得我们成为这样的人。于是我们要改变生活,要改变我们的生活困境的时候,我们不是要改变眼前的事实,而是要改变久远以来自己内心当中埋藏在心中的那个伤害。它是讲这个。

  这看上去跟我们的《心经》讲解不太一样,风马牛不相及,我告诉大家,大家就明白了。无我就是对我们人性最深层次的洞察,对所有烦恼的洞察。如同我们上次讲过,恐惧是对我们人性那个孱弱的自己不敢面对的另外一种逃避方式一样。你一定要回到问题的原点,如同我们现在有金手镯,有金戒指,有金项链,有比如说金手表等等,我们现在要把所有的金子去塑造成一个佛像,请问应该经过几个步骤?是把它们拿出来敲敲敲吗?如果只是通过敲打的方式,它们不会粘合在一起,一定要经过一个过程,就是把它放到大熔炉当中,把所有的器形都融化,回到它的沸点之上,进行熔炉当中的大回炉之后,再去在这个模型当中倒出所谓的金水,然后这个佛像就成了。

  所有要解决人性问题的最好的方式,一定是回到塑造我们性格、塑造我们人生观和世界观的那个底层代码、最初的原点才能够塑造真正大解脱的终点。甚至可以讲,是心即佛,是心作佛,佛即是心,心即是佛,这句话的含义是,一定要回到起点,我们才能到达终点。也就是终点有可能就是起点,这就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一个原因。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一再强调,无我是对人生根本属性的洞见,是对人生是无常的洞见,在无常的人生当中是找不到常的,常恒、永恒主宰我们的人生的特性是没有的。

  所以,无常就是无我,而无我它才是生命的属性,要洞察到生命的属性是无我之外,所有的一切你才能够成就,而除此之外,你无论怎么做,对金手镯、金项链、戒指无论怎样锻造它,你都不能做成一个完整的佛像,都有裂痕,你只是拼凑,只是挤压,而不能够融合。因为,一定要回到可以融化的那个熔点、那个沸点之上,你才能够在模具之下成型。这就是无我的最深层次的含义。要回到生命当下的意义,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成,是流动的、是变化的,然后我们在流动变化的基础之上建立起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能够真正地秉承生命独特的价值。否则生命具有的都是所谓众生轮回在六道轮回当中的贪嗔痴,而贪嗔痴的前提是有常、有我。

  《心经》的讲座就讲到这里,感谢大家的支持。如果你有疑问,可以给我们留言,如果你喜欢,平常应该多去学习。因为我觉得《心经》这一段经文的讲解,只看一两遍,是不能够了解其中的含义的。还有,如果有缘的话,与身边的人一起分享,希望他们都能跟我们一样,能够听闻到佛法的智慧,能够在自己的人生当中,开一扇窗,看到世界还有更精彩的一面;开一扇门,能让他们也走向解脱。如果有这样的因缘,那我们一定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也让身边的人变成这个世界上最幸福、最自在的人吧。感谢各位!

原标题:《心经的智慧》33丨如果有一个亿,你想做什么?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那一座庙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内容更精彩!

注:本文转载自,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联系电话:0755-29584627

微信号:13713769919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