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克服知道却做不到的毛病?
佛法中,有所谓“信、愿、行”三资粮,无论信、愿或行,都必须先有决心。
佛法上说:“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上求佛道是修行的最终目标,必须有决心去求;度化众生是行菩萨道的必经过程,众生根机不同,教化不易,必须要有决心和耐心。
不仅修行学佛如此,做任何一件事情,也都会有困难,如果我们因为害怕困难而畏缩不前,就落入一般人所谓“畏首畏尾”、“瞻前顾后”的弊病,那么,任何事都做不好。
学会放下,方能知而立行
白居易任钱塘太守时,有一次经过秦望岭下的绿水桥,看到桥旁有一位禅师坐在树上,周边很多人围着他请法,白居易觉得很奇怪,在这深山野外,怎么会有这么多人听闻佛法?心想,这位和尚可能很有修持。
于是,白居易上前说道:“禅师,你坐在这个地方,相当危险!”这位禅师就是鸟窠禅师,鸟窠禅师反而说:“太守,你的位置,才是危险啊!”白居易一听,觉得很奇怪:“弟子位镇江山,有什么危险呢?”禅师回答:“薪火不停,识性交攻,安得不危?”
白居易似乎有些领悟,又问鸟窠禅师:“那如何禅解?”鸟窠禅师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白居易说:“这三岁小孩都知道,不见得有什么高见。”鸟窠禅师严肃地说:“三岁孩儿也解道得,百岁老人略行不得。”白居易听了,心生惭愧,觉得禅师说法深入浅出,非常有理。
于是对禅师说:“我现在已经有所了悟,想跟师父修行学佛,日后一定会来亲近师父。”然后就离开了。
鸟窠禅师知道白居易很有善根,但等了将近一年,白居易却一直没有回来听法。于是,鸟窠禅师来到白居易的公馆,刚好白居易在外应酬,鸟窠禅师便提笔写了一首诗:“笔刀为官四十年,是是非非有万千;一家饱暖千家怨,半世功名百世冤。”写完就走了。
不久,白居易回来,看到壁上的诗,忽然有所感悟,觉得自己这几十年来一直想修行,却因为看不破人情事故,放不下是是非非,于是恩恩怨怨没完没了。看了这首诗后,他马上下定决心,发了大愿,辞官跟着鸟窠禅师修行。
世间人都是因为心有疑虑、放不下,故不能知而立行,所以,我们若能看破、放下,必能有勇气、有决心地去执行。
注:本文转载自网络,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