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佛学
  3. 佛与人生

为人处事的态度

\

  世间上,最难的是做人和处事。人活了数十载,往往做人不得其分,处事不得其法。尽管有很多的道理告诉我们如何做人,怎样处事,若我们只知理论,不能起而行,也是徒劳无功。那么,学佛之人究竟如何做人处事呢?

学佛之人究竟如何做人处事

  一、只从柔处不从刚

  世间上的人,有的太过刚猛、执着与好强,所谓“好出头的椽子先烂坏”。我们口里的齿和舌,虽然齿硬舌软,最先蛀坏的却是牙齿,并非舌头,舌头直到人死后,才逐渐腐坏,可见柔软比较久长。

  《华严经》云:“常乐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舍中。”

  憨山大师也说:“红尘白浪两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所以做人应该只从柔处不从刚。

  二、只想好处不想坏

  所谓“三界唯心,万法谁识”,你心好,想的事情皆是好;你心坏,想的都是如何算计人家的坏事。圣人看社会,大家皆圣人;坏人看众人,全部是坏人。所以我们应该先健全心智,只想他人好处。

  三、服务勤劳不后退

  有意义的人生,是以服务为目的的。在社会上做事首先要有勤劳的美德、服务他人的性格。遇事要积极主动,前进不后退。具足基本的人生态度,不但能成就一番事业,必然会到处受欢迎,成为一个得人缘的人。

  四、恭敬谦和满芬芳

  谦虚是中国人的美德,所谓“敬人者人恒敬之”。我们只要能对人谦卑、恭敬,就能赢得别人的赞叹,“做人低姿态,做事高水准”,受一点委屈不必计较,就像梅花,未经冬雪的熬炼,怎得梅花扑鼻香?所以,做人要像梅花一般,“恭敬谦和满芬芳”。

做人处事的正确观念的什么?

  决定一个人做人处事成功与否,要件之一就是态度与观念要正确。态度、观念偏差,就会背道而驰,永远也达不到目标。有四个建议。

  一、法则重于人情

  我们都有情感,所以叫有情众生。但是一个人如果四处留情,或是过分的感情用事并不是好事。在感情世界里要有理智,要用佛法智慧驾驭感情,也就是法重于人情。

  二、清淡重于攀缘

  每个人都希望人家厚以待我,同样的,我也应该厚以待人。可是有时如果太浓、太热了反而不能长久。所以,古人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尤其学佛的人,对感情更应该淡然处之,千万不要攀缘,不要到处拉关系、找人情。

  三、化他重于被化

  一般人总是希望被人关心、呵护,希望人家来度我、给我。“弘法为家务,利生是事业”,弘法利生既是我们的本分,是我们的事业,我们应该积极去化他,给他人利益,这就是菩萨度化众生的精神。

  四、有德重于有财

  有句话说:“万贯家财不如一技随身。”有的时候,技能重于财富。如果我们不但有学问,更拥有慈悲、人格、道德,那就更远胜于财富了。财富、金钱有时用之不当,反而会招惹出麻烦,因此不如有道德反而能带给我们安全。

  当主敬存诚于二六时中,不使有一念虚浮怠忽之相。

  这是教我们平时怎么样用功。“主敬”,一切恭敬。“存诚”,我们是以真诚之心、恭敬之心,处世、待人、接物。

  别人对我刻薄,我对他要诚敬。为什么呢?我是学佛的,我要求生西方世界,我不能跟世间人一般知见,这才行。

  这个世间,很多事一定要放下,一定要舍弃,一切都不要计较,以真诚恭敬心来相待,纵然吃亏上当,也欢欢喜喜;遭人家侮辱、毁谤,我们也欢欢喜喜,这样,我们的业障才能消掉;我们的道业——清净心——才能成就!

  一个真正修行人,无论做什么,一定是小心谨慎的,心很细;粗心大意是懈怠之相,是心不诚不敬之相。心果然诚、敬,做事情,处世待人,一定是小心谨慎的,样样都做得很圆满。普贤大愿第一句礼敬诸佛,就是主敬存诚的意思。

  “及与世人酬酢,唯以忠恕为怀。”

  “酬酢”是应酬,跟世间人往来。“唯以忠恕为怀”,跟人往来一定要忠信,这就是真诚心的对人。

  “恕”,是对于一切人的过失,决定不分别、不执着、不挂在心上,这是恕。

  恕,再进一步,就是大慈大悲;这个大慈悲心,就是从恕里头产生的。不计较一切人的过失,我们这个心量才大,心地才清净。

  “则一切时、一切处,恶念自无从而起”。

  要想断恶、修善,这真的是基础。恶断不掉,善修也不会成功。

  我们虽然具有如如不动的自性,但是五蕴中行蕴——内心的妄念——就像急流水,就像湍急的旋流、漩涡,刹那不停。

  在这样一个情况下,我们要从事相上下手修行。怎么从事相上下手呢?就是要持戒!

  修行从持戒开始。持戒是从事相上下手来规范身口意业。先制身,再制心,规范清净自己的三门。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内容更精彩!

注:本文转载自网络,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联系电话:0755-29584627

微信号:13713769919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