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
-
学佛过程中妄念太多怎么办?如何对治?
妄念就是我们心中所起的各种妄想杂念,其实,要对治妄念,就要分析妄与念的差别。因为断妄即是舍去执着的东西,令身心清净安乐,如丽日当空,唯有光明无限。断妄的过程中,不是让你什么都不要去想,而是应以觉妄为先,就是要用专注的正念力量去觉知当下所生所执之妄,保持心的清净,不被妄念牵引而转。然后放舍对能念之心的执着,才能证入清净空性。如古德云:“瞥起是病,不续是药;不怕念起,唯恐觉迟。”如此对治,不念妄想延续,如日照暗,瞬息暗灭,觉妄即真,
-
什么时候才是学佛的好时机呢?
年纪轻的人学佛,难免会被问及这样的问题:“你怎么年纪轻轻就学佛了,是不是遇到什么打击,心里想不开?”或是“年纪轻轻就学佛,好有善根和福报啊,家里都信佛……?”常有人说“年轻时干事业,年老了再学佛”,这样的说法,有没有道理?人身难得,佛法难闻,究竟何时才是我们学佛最好的时机呢?
-
往生的信愿程度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
几乎在每一个地方,我们这些净土的佛弟子都在问这个问题:往生的信愿要达到什么标准才可以呢?这个标准在谁那里,在你自己那里。这叫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小孩子也好、大人也好,出家人也好、居士也好,你们用自己的行为去观照,没有一个死标准用框套,自己要多去回光返照,千万不要认为我的信愿够了,
-
在寺庙可以跟着唱钟声偈吗?为什么要做早课?
我们在寺庙里如果能跟着去唱钟声偈,他的功德很殊胜。“闻钟声,烦恼尽,智慧长,菩提生;离地狱,出火坑、愿成佛、度众生。”这个钟声不但让我们人法界众生听了以后可以离开烦恼,增长智慧,甚至可以让三恶道的众生,乃至十法界的众生听了以后都能生欢喜。
-
如何知道自己是不是发真正的菩提心?
现在我来分享今天的这个提问。首先要明白什么是菩提心?菩提它是一种出世的觉悟,我们多数的人心是入世,就是在追求世间的名利,不知道生命的真相。我们皈依以后才知道,我们有另外一个身体叫法身慧命。甚至有些人皈依以后,他还是对这条生命不理解。
-
如何在红尘中修行?在红尘中修行的要点
如何在红尘中修行呢?在工作中,可以把职场当作道场,让工作成为一种修行;在家庭中,可以把营造家庭的幸福当作一种修行;在与朋友的相处过程中,可以将“友直”“友谅”“友多闻”的和谐统一当作一种修行;在面对痛苦时,可以把转化自己的情绪当做一种修行;在面对错误时,可以把改正自己的言行当作一种修行…
-
慈悲心与智慧是学佛的基础
有些善友学佛很长时间,却始终无法找到修学的路径,要么以为修福行善就是学佛,要么以为诵经持咒就是修行。但是,这些都只是修学的方法之一,不是学佛的目标。因为我们学佛是要以解脱生命烦恼痛苦、成就清净菩提佛果为终极目标。而要成就这一目标,就必须要将两大法宝作为学佛的基础。
-
三宝弟子学佛要做到的五个点
一、学佛首先要念苦,你们能够皈依三宝,走向学佛之路,这是一条解脱、觉悟的光明大道,是好事情。学佛首先要念苦,念苦才能发出离心,不念苦就发不了出离心,若只图眼前之乐,对生前死后的事都不管,那就是懵懵懂懂的一辈子,没有觉悟,本来生活在苦中或者在苦中作乐而不觉得。苦有“苦苦、坏苦、行苦”。
-
什么是佛法?学佛要依三法印与次第来修学
佛法,是佛教导众生之教法,亦即出世间法;佛所得的法,即缘起之道理及法界之真理等;佛所知之法,即一切法;佛所具足之种种功德,均称为佛法。世间上每个宗教都强调自己所宣扬的教义是真理。所谓的“真理”,必须合乎“本来如此、必然如此、普遍如此、永恒如此”等四个条件。“三法印”就是合乎这四个条件的真理。
-
居士不要介入道场的是非
居士被卷入道场的是非这中,一般是两种情况,一种是师兄之间因琐事不各或观点的对立,一种是对师父的怀疑,特别是见到师父让你”不满意“的言行。是非就会充斥到道场的每个角落,当事人要么退出要么对立升级,而剩下一些不明就里的居士,开始怀疑开始纠结,在这种气氛不利于修行,躁动不信任,让同修的心灵频率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