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课丨道理我都懂,但仍然过不好这一生
一、自省的能力
我们接着讲《心经》的第二十八讲,二十八讲是观四谛法空,其经文是无苦集灭道。
上一节我们讲到,佛陀的法义,所谓大究竟、大解脱,大在什么地方?究竟在什么地方?就是究竟在他用他的知见,明了了宇宙人生一切的真相。不像所有的世间法,或以世间成就人、塑造人的方法,包括宗教,包括道德学说一样,它们是用手电筒模式在照亮这个世界,但唯独不能照亮自己。就是他对自我的属性没有评价,或者说别人把自我属性以外的法,都认为是无常的、是苦的,而把自我属性描述成常的。这样虽然人们能够放下外在的贪欲,但是在对内在人格塑造过程当中,内心是越来越封闭,越来越执着,而执着得让人不能理喻。
前段时间新闻上说,有一个印度的修道者,他40多年膀子一直竖着,没有放下来,他引以为豪。这都是挑战,虽然他挑战了自己的毅力,但是自己内心当中他获得的是更深的执着。
究竟的学说,它对自身要有所交代。大家一定要看佛陀的传记《故道白云》,佛陀离开了迦毗罗卫,在参访的过程当中,每学一种法门,学好了以后就丢了。学的时候他认为这个法门可以塑造他,能够让他解脱,但学好了以后,他为什么丢了?因为这个法门在别人眼里可能能得到一种安稳,得到内心的一些烦恼的宁息,但是没有得大解脱,为什么?因为他看到法门的束缚性。
我们也要有这种自省的能力,就是在修行过程当中,我们不单单是要在生活当中历练、修行,还要对我们自身的法门有所反省和有所洞见,这种动见不是一般人能有的。因为一般的有信仰的人,很难有勇气去怀疑或者说去反省自己所修的法门正确与否。在一般的宗教当中,没有人敢这样做,如果有人敢这样做的话,那简直是大逆不道。在佛教当中则不然,在过去,禅宗祖师说,佛来杀佛,魔来杀魔,实际上就是这个例证的另外一种放大版。就是我们要放大观照自己的法门的力度。
释迦牟尼佛所说的空,或者说过释迦牟尼佛过后,在无常、无我基础之上建立的空性,这个般若之空在我看来是照耀法门的一把照妖镜。如果不能够照见我们自身的执着和对于法门的常见和永恒诉求的这个习性与习气,那我们对于佛教修行,不但不能解脱,反而连常人都不如,因为我们内心这个执着的内心的枷锁越来越深,越来越深。
我出家也有20多年了,见过很多人,有的老和尚就特别的和蔼可亲,像个孩子一样,什么人都能跟他交朋友,但有的人就真的不行,非常执著,浑身长着刺儿,什么原因?心没有打开。修行人心很不容易打开,大家不要认为修行人就很好说话,是的,他对于自己不爱的东西很好说话,对于自己爱的东西很难跟别人沟通,很难说话,这也是给我们自身敲一个警醒和一个警钟。
二、复杂的因果
回到我们今天的这段经文来讲,无苦集灭道。苦集灭道是佛陀告诉我们观察世间一切法、一切生命现象所运用的四项基本原则。第一个,苦。上次也有人问,师父,为什么佛说人生是苦,我还会感觉到欢喜,还能感觉到快乐?我再强调一遍,苦集灭道当中的苦,不是指感受,是价值观属性是苦的。
当然这里还着重强调一点,就是如果我们在自己的感受之外,没有能找到一个另外的价值观去校正、观照、核准我们生活当中的感受,那我们只能被感受牵着走。如果我们不能在感受之外找到能够去核验、能够去校正感受的另外一套标准,只按照自己的喜好在过生活的话,那人跟动物没有区别。因为你只有感受,没有处理感受的机制。
什么是处理感受的机制?就是在感受之外,有另外一套价值观和价值系统。比如说,上班的人可以很辛苦地工作,再累再苦他也不怕,为什么?因为他愿意自己累一点、苦一点,他的生活可以得以改善,家人可以过上更好的生活。所以他的感受不重要,他辛苦与否不重要,重要的是家人因为他的努力过得更好,所以他很努力。勤奋的人,一定有他勤奋的理由。这个理由是什么?这个理由是他背后的另外一种价值观。
佛陀所说的苦,依然是这个原理。这里的苦并不是我们感受当中的苦乐那个苦,而是对于人生的评价。所有的苦,都有原因,所以苦是苦果。苦的原因是集。集是什么?云是水雾的集合,集是蕴的意思,集是看上去有一个原因,但是实际上这个原因分析起来,又有很多背后的原因。生老病死十二因缘连续轮转,一直到无明。
也就是人生导致痛苦的原因,它不是单一原因,如果认为是单一原因就能解脱的话,那你是执常,它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原因。这也是为什么你看了很多心灵鸡汤以后,依然过不好自己的人生很重要原因。因为你的人生不会因为一个想法而改变,它需要恰当的行动。而你的行动并不能够直截了当,而需要符合你的心意,符合实际情况,符合他人的心意。我们总是在这个互动当中、动态当中寻求一个相对的平衡,这才是真正的修道的原因。
所以集是说什么?集是说,人生没有单一导致痛苦的原因,它是个极其复杂的原因。相对的反过来讲,要使得我们人生解脱,需要面对很多复杂的问题。我们在讲“幸福人生”专题的时候,也讲过什么是幸福,幸福是把人生所有的事情都打理好的最终结果,它不是一个原因。所以很多人学般若法门的时候,认为有了般若智慧就能得大解脱。理论上肯定是这样,但他把般若智慧当成神丹妙药,认为有一个东西他就能彻底解决问题,那就是耗子药嘛,那就自寻短见好了,他就不必受苦。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凡是认为智慧或者般若是一个东西,他只要得到了,就能够得到解脱的人,他是在寻求便捷之法,他是在寻求永恒之法,它不是真正佛陀的智慧。
找到复杂原因之后,再找到灭除这些复杂原因的方法。首先可不可灭?当然,所有的一切修行,只要我们努力,所有的烦恼都可能消灭,只不过是我们要有好的方法,这就是灭道。
苦集灭道是两重因果,苦集是一种,灭道是一种。苦集是世间的因果,灭道是出世间的因果。谈到因果,我们还要再说一件事情,作为今天的总结。我们常常看《西游记》,《西游记》里面最闹心的一段,就是悟空三打白骨精。悟空看到的是白骨精,唐僧看到的是楚楚动人的美女。那悟空要打死她,唐僧认为他杀生,不能打死她。我要说的是,我们遇到的问题,常常不是我们认为的那样,常常转化了另外一种方式展示在我们面前,我们不独具慧眼的时候,不能认识到问题。很有意思的是,每次菩萨来了以后——畜生,现出原形来。有时候菩萨嘴里还念念有词,在念经的意思。就是当我们有了这种定力、有观察力的时候,你才能发现妖怪是什么样子。
我们这里说的是,因跟果之间,有着很大的不同,尽管它们有着很大的联系,但是它们很不同,表现很不一样。今天有一个人跟我讲,他的脾气非常不好,他经常跟他妈妈发脾气,是他妈妈做错了吗?是因为他在别的地方受了冤枉以后,气没地方撒。所以他看他妈妈不顺眼,习惯性看他妈妈不顺眼以后,她真的是个不顺眼的妈妈。实际上是他在别的地方受了委屈,把牢骚在家里发出来。所以看上去他是跟他妈妈的争执。实际上,他妈妈出现是直接原因,间接原因或者重要原因是他在别的地方受气,他无法疏导自己,他是一个生活的弱者,他找到一个弱者去宣泄,找到一个更值得信任、不会伤害他的人去宣泄他的情绪。你看,我们宣泄的渠道与我们产生烦恼的地方、产生情绪的地方不是一个出口,尽管它们有联系。我们还认为可能问题出在母亲身上,我们还认为事情出在当下某个事件,实际上不是这样。因跟果不一样,需要我们有很大的洞察力。
同样,无苦集灭道,并不是说我们在修行过程当中,佛陀告诉我们的四项基本原则,苦集灭道不管用,而是说,我们所说的苦集灭道四个方法当中,也没有一法是常恒、永恒的存在。如果我们有常恒观和永恒观执着它、偏执它,那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原标题:《心经的智慧》28丨为何道理我都懂,却仍过不好这一生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那一座庙
注:本文转载自,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