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佛学

佛学

  • 每次诵经、念佛、持咒、行善后都要回向吗?

      每次诵经念佛持咒后都回向,这种方式是可以的。但是,有些人或者说也不一定就是一定要得用这种方法,你可以在每天的诵经念佛持咒念佛多次之后,只是在每日结束的时候做一个总回向,这样也是可以的。然后你其他的行善法回向不回向,也是这么一种方式。你可以每次行善法后都做一次回向,也可以每天比如说行了一件两件三件,在行完多件善法后做一个总的回向。当然我们内心随时都要发回向心,但是也没必要说事无巨细,一而再、再而三地每天多次地去做

    2023-08-18 11:16 1200
  • 什么是有净土?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有净土?

      首先,净土行人的“有净土”,就是你实实在在、真真切切的发愿,这辈子一定要生到十万亿佛土外的西方极乐世界,要去见阿弥陀佛。这是最根本的一点。有一种知见叫“唯心净土,自性弥陀”。类似这些理论你可以有涉及,有了解,甚至有一些解悟,但是作为净土行人,还是要把心重用在求生十万亿佛土之外的极乐世界,从相上来圆满地表达。也就是说,不管你道理懂多少,但是你的

    2023-08-18 11:16 668
  • 如何从着相修行到离相修行?

      我们多数人学佛一开始是由那种信仰式的学佛,然后再提升到智慧式的学佛。学佛应该正确的理解是学习佛法,向佛学习。法就是佛陀成佛的方法,依照佛的教导来修正自己,而不是只停留在修行,只是打坐、诵经、念佛。我们基本上的修行人,先要经历这种着相的修行。你经过这个相来开采你内在的功德,但是你只是把诵经、念佛、打坐,当做修行的话,那就叫着相修行,你得不到佛法的大利益,你要达到离相修行。

    2023-08-18 11:16 559
  • 有恶念怎么办?如何杜绝邪念?

      你讲的这种恶念其实基于众生的欲望,众生的欲望而产生这种邪念。我相信恶念来讲,和邪念是不一样的。恶念是什么?可能我的念头当中要去干坏事,我要去杀生,起嗔恨……那么多半和恶念息息相关……那如果说这个邪念是根据欲望而铸造的、所以说你到底是恶还是邪呢?可能还不一样。

    2023-08-18 11:16 907
  • 在家居士做早晚课要像寺院一样吗?念什么经好?

      在家居士可以根据自己修行的法门来制定早晚课,不一定要像寺院僧团的早晚课一样,因为僧团的早晚课是根据寺院僧人的生活规律和日常作持制定的。在家居士制定自己早晚课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家庭情况和时间情况。我的建议在家居士可早上诵一遍普贤行愿品,晚上诵一部金刚经。或者选择一部经放在早上或者晚上诵,其他时间可以持续用某一个佛菩萨的名号来持

    2023-08-18 11:16 1821
  • 出离心不切,佛号提不起来怎么办?

      确实很多求生西方的行者,出离心还是不过关,佛号提不起来的情况也很多。这主要是因为末法时期这个浊恶的外在环境,它的障道因缘太多,阻碍太大,烦恼太厚重,所以我们修行的福德就自然很浅。稍微有一点点,也很快就被折损了。这只能靠你暗暗地用功使劲儿,没有别的办法。

    2023-08-18 11:16 689
  • 自学佛法和网络听经,但没有受三皈依,是盲修瞎练吗?

      你这个状态不能绝对说是盲修瞎练,真信切愿念佛求生净土,如果到位的话也是可以往生的。但是这里面有个问题要注意:三皈法是娑婆世界入道的最基本的第一道门。从住持法道,住持法因缘来讲,就是这样的模式,你不按这个模式来,那你学佛启建的就不是正因缘。不是正因缘,也就是你没有按照这个世界学佛的秩序来,可以说是没有给住持法道助力,反而给

    2023-08-18 11:16 571
  • 如何生起忏悔心与惭愧心?

      忏悔法门在佛法的修学里边是入道的法门。有惭有愧是忏悔的前提,是我们的圣法财。无惭无愧,说俗话就是不知羞耻,自己没有羞耻心,也没有跟大众的公德心,修学佛法那就更难了。没有惭愧,就不能够忏悔,就没有入道因缘了。那具体怎么生起惭愧忏悔心呢?最好的一个法就是拜佛了。你先不要管惭愧和忏悔,先只管拜佛。每天坚持拜,拜着拜着,自然而然你的恭敬心出来了,就会把惭愧和忏悔心带出来,它是一

    2023-08-18 11:16 559
  • 如何去除妄想?坚持佛号,不随妄转

      阿弥陀佛,要坚持佛号,不随妄转。坚持佛号:一名弥陀念诵听,单一、专注、摄心念。不随妄转:妄念人人有,个个都不同,随因缘生灭。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又何必跟着一个不存在的东西转。印光大师开示:“所以念佛之人不知摄心,愈念愈生妄想。若能摄心,则妄念当渐渐轻微,以至于无耳。故云:“学道犹如守禁城,昼防六贼

    2023-08-18 11:16 552
  • 修学佛法从哪里入手?

      对于修行人而言,修学佛法要从修学四念处入手。四念处中的“观受是苦”就是告诉我们,要想修行,首先要认识到,这个世间所有的感受都是苦受,当我们对苦有了认识之后,才具备修行的基础。有人问,这个世间到底有什么苦?佛陀告诉我们,苦分为三大类:苦苦、坏苦、行苦。人生之苦皆不出这三大

    2023-08-18 11:16 564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联系电话:0755-29584627

微信号:13713769919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