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常识
-
在家居士菩萨戒的内容,受菩萨戒的注意事项与利益
今天给大家讲一讲《在家居士菩萨戒》。《梵网经》上说,菩萨戒是诸佛之本源,行菩萨道之根本,是大众诸佛子之根本。所以菩萨戒被视为成佛的种子跟修行的大道。在家居士所受持的菩萨戒是六重二十八轻戒,出自于昙无谶大师所翻译的《优婆塞戒经》。
-
出离心是什么意思?
出离心是什么意思呢?出离的心就是于事当中不挂碍,这样才可以精进、有修为、有作为,无有挂碍的修出离心。面对家庭没有挂碍,面对自己的爱好喜乐没有挂碍,面对自己所执著的一切包括情执,都没有挂碍,这样你才有可能出来修,有出离心。
-
若受戒没学戒,犯了戒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犯戒”吗?
在多年前我受过菩萨戒,可戒场对戒条只字不提,从开始到结束都不知道戒条是什么,请问这算受戒吗?如犯戒又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犯戒”吗?
-
生起信心和智慧有哪些表现?怎样判断是真心实意的吗?
如果我们对佛陀有信心,我们会接纳、会欢喜,佛讲的每一句话我们都会铭记于心、依教奉行。如果我们内心有智慧,会看清楚很多事情,知道事情的轻重,对重要的事情不会随随便便忘记。只有当我们对佛法生起了信心和智慧才叫真正的精进,那样修行才能得利。真正生起信心和智慧的时候,外在会有哪些表现呢?怎样判断自己是真心实意还是虚情假意?敬请关注本期内容。
-
见闻随喜为什么要忏悔?跟随喜赞叹有什么区别?
感恩大法师,您今天早上不是带我们忏悔吗,我看见忏悔里面有一句,见闻随喜。那见闻随喜为什么要忏悔?我进入佛门也不是很长时间,但是我觉得跟师兄们在一起,做了让我赞叹的事情以后,我就发自内心的随喜赞叹,那么这二个事有什么区别?请法师开示。
-
学佛人为什么要持戒修福?
“持戒”能舍世间之欲,“修福”能舍一己之私,放下一切虚相,才能重新拥抱真理。持戒,能破除恶念,定住心神,进而生发智慧。修福,是对因果报应的遵循和实践。想要对深奥的般若佛法产生“实信”,必须要经历持戒与修福的历练。因为持戒与修福是学佛悟道的入门基础,而成就般若是修佛的目的。
-
什么是四圣谛?四圣谛的内容和佛讲四圣谛的理由
“谛”是真理的意思。佛经上说,若能如实知见四谛,便是圣者,因此称为“四圣谛”。“四圣谛”即苦、集、灭、道四谛。释迦牟尼当初出家的目的是为了寻求生老病死的解脱之道。当时印度许多教派都是有最后解脱的理想的。佛教经籍非常繁多,其实不超出这四圣谛。佛教的所有教义都是从缘起这个源泉流出来的。
-
往生是死了的意思吗?
世人眼中“死”是生命的终结,生命由出生到死亡就像线段有始有终;佛教则认为生命是一个圆环,历经出生、成长、去世、投胎,循环往复,构成三世轮回,而“往生”便是一期生命的结束,与一期新生命的开始,是生命的重启。佛教认为往生是死后投胎,奔向新生命的过程,是一次次生命的重启。
-
三皈依后需要注意什么?皈依后的基本礼仪和礼节
有人问:受了皈依之后,成为佛弟子,我们有没有其他需要注意的事项和规矩?有的,在这里简单地给大家讲几点。第一,皈依佛,即不皈依天魔外道。也就是说,真理只有一种,既然我们觉得佛是觉悟者,就不再认同其他外教的大师。如果受了三皈依之后,你觉得其他宗教的神灵或是导师跟佛是一样的,那么你的皈依体就会失去。每一种宗教信仰的见地和行持都是不
-
佛教的讲堂、精舍是什么地方?
“讲堂”即讲经说法处。对于寺院而言,讲堂在寺院所有建筑中最为重要。佛法以人为本,佛陀出世的目的就是为了度化人道的众生。这是因为三恶道的众生愚痴颠倒辗转轮回,受苦无量,所以根本闻不到佛法;天道的众生由于物质充裕,生活无忧,故难以生起出离心,福报反而成了他们修行路上的绊脚石;